记得好久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标题的意思大概说的是让志愿者们不要再去短时间的支教了。文章的观点主要就是想表达志愿者们给乡下里的孩子带去新知识带去新科技,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与向往。但一期活动过去后,志愿者们走了,也带走了那些小孩子的希望,反而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失落与生活的反差。
我觉得我们现在三下乡已经成为一种风范,暑假期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空间都充斥着大量大学生去义教的消息。而我身在其中,对刚刚那篇文章说提出的观点也有了自己的体会。
在这个三下乡的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的陌生到最后的难舍难分。一开始很多家长都会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把小孩送到学校,后来得到小孩的反馈之后,我们三下乡的活动似乎还传到了许多其他家长耳中,使得他们也向让他们的孩子参加我们的活动。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可以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与支持?因为我们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轻松的教学氛围,这是在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农村学校所做不到的,因为他们需要升学率他们需要成绩。这一弊病也导致了老师们上课必须上课内知识,填鸭子的强化训练,也会导致学生们分数至上得失功利心重等现象。
到了我们要离开的那一天,很多学生会送一些小礼物给老师,很多女生会抱着老师哭泣,有些同学还一直陪着我们离开的队伍送我们上车。三下乡活动过去一个多月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会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联系我们,表达他们对我们的思念。在这一系列的反馈中,我不禁会想,我们这样贸然走进他们的生活,却又给不了他们多大的改变,留给他们无穷的遐想与企盼,却不一定给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我们的出现犹如在他们平静枯燥的生活中泛起涟漪,这样,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