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由一段又一段的相遇与离别组成的——类似的老生常谈,在那些毕业的日子里经常听到。而我也切实地感受到了,“这天过后,我会和当中的某些人不再有任何交集了吧”,而这“有些人”里,自这个夏天开始,多了一群特别的存在。
三下乡,自大一开学初看过大星星们的成果展后便一直在期待着——期待而忐忑着,紧张着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在选择分组时也是按照自己大一里担任班里宣传委员与宣传部部员的角色,选择了宣传组。在前往阳西前,各项前期准备便已让我感到紧张——队徽,队名,宣传海报,横幅,等等。因为义教组人数不够,所以我们其他组的成员也需要准备上课。
“我还需要带其他东西吗?”“电脑里的资料是否需要再清理一下?”“我按着这样子上课不会有问题吧?”考完试后那准备的一天,我被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唯一庆幸的是,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前往,所以,即使有什么遗漏的,或者准备不充分的,也可以向其他人求助一下。事实证明在那十多天的生活,确实是不能脱离其他同学的帮忙。“果然人是群居生物啊”——我不禁这样想着。
课堂篇
在三下乡的过程里,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了。初二和初一的班级。感觉完全不一样。初二的孩子比较安静,基本能在课堂上乖乖听课,不吵不闹。我的第一节课便是在初二里上的,面对着眼前三十多双明亮的眼睛——农村地区的孩子眼睛大多明亮,且黑白分明,看上去比城里孩子的有灵气得多——即使是我也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上课,时间有些掌握不好,我第一次觉得四十分钟是如此难熬,而且——或许只是我的错觉——有时候对上一些孩子的眼神,我总觉得,自己说的不是她想听的。我是不是让他们失望了呢?怀着这样的疑问与压力,我继续上了第二节课。幸好第二节的反响不错,至少让我有了继续说下去的信心。
初一的孩子有点毛。虽然里面混入了小学生,但真正吵闹的却是初一的学生。我终于了解了老师们对课上捣乱学生的怒气了。自己在讲台上辛苦地说,下面却在窸窸窣窣,有时候爆发出的笑声甚至盖过了自己的声音,真的不好受。真是第一次讨厌自己的脾性算是温和啊,想要凶一点又顾忌对方,真要不得。
在两个班上上过课后,我发现学生们很喜欢听故事——不过我想任何学生都是宁愿听故事也不要听理论东西吧——尤其是带有些神秘元素的。短短几节课,我也算培养出了几个推理小听众出来了呢。
生活篇
在到达寿场中学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在村子里的酒店里——其实也就是小饭店——吃了第一顿饭。当时我笑着对同学说,这就是我们将来十多天里最好的一顿了,大家要珍惜一点呀。
我亲爱而强大的后勤组成员们,用她们坚强的意志与高超的厨艺彻底推翻了我的断论。卤蛋、炒肉片儿、冰镇番茄、可乐鸡啤酒鸡冬菇鸡,还有各类汤——我相信在三下乡里胖了的人绝不止我一个。
顺带地,各类拌饭能手,如榨菜、老干妈、桂林辣椒酱等,也成为我们的最爱——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班有这么多能吃辣的家伙么,这次三下乡是不是打开了他们什么不得了的开关?!
在寿场中学里,我们为数不多的运动便是篮球与乒乓球。这不得不使我这个自小学以来便没有再碰过乒乓球拍的人重新学着打乒乓,并且在这结束后燃起了再次打乒乓的热情。当然,水平烂透的我只有被那群学生和其他老师虐的份儿。
另一不得不提的,便是那两个看守的夜晚。第一个晚上我靠着画画度过,第二个晚上,因为连上了电脑插头,于是看着电影、漫画度过。晚上很安静,这是自然,寿场中学里只剩这里亮着灯光,除此以外,便是月亮。这是在城市里不存在的静谧,有点瘆人,却相当难得。我挺喜欢守夜的,虽然第二天要补回一个早上的觉。
离别篇
正好那天下着雨。
我还在想,还真是应景啊。但是就搬行李而言,这蛮不方便的。我真的挺意外的,平时那么皮的学生,那么毛、就像永远没有烦恼的学生,竟然也会有不舍的表情。有女孩子会哭,我大致也猜到了,但是——不清楚到底是雨水还是泪水的缘故——看着有些小男孩湿漉漉的睫毛,我还是被吓到了。
我本以为男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感情的。
在看《水果篮子》的时候,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坐在回程的汽车上,脑子不知为何,不断地、不断地重复着这话。
“别离是寂寞的,非常寂寞。‘别离是相遇的开始’,‘因为有结束才会有开始’,之类的,老生常谈的台词,现在,都不想听进耳里。请一起哭泣吧。既然做什么都无补于事,至少,希望现在能一起哭泣。像是整个身心都在吼叫似的,像是身体要四分五裂似的,一直拥有的东西突然失去,是可以毫无保证的。再次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恐惧,只靠一小片的希望当做粮食,至少在一起哭泣,哭泣,在一起哭,像是第一天出生在这个世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