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近来在网络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大概形容那些调皮讨厌的孩子。在百度百科上,对“熊孩子”一词有着这样的释义:“他们年龄在5到12岁之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的你不耐烦乃至抓狂,通常他们被称作:熊孩子。”
支教活动,是我们三下乡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我们这次三下乡能真正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我们把报名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孩子们按年级分成三个班。其中,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小朋友被分在一班。不得不说,农村孩子的天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他们的单纯与天真常常感染着我们所有人,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但另一方面,他们调皮好动的性格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可爱的“熊孩子”们
每天晚上的例会,一班的孩子总会变成众矢之的。我觉得,我们所有的队员都在心理上做好了最好的准备,来应对调皮捣蛋的一班小朋友们。但他们调皮捣蛋的程度往往超过了我们课程能承受的限度——换句话讲,几乎每节课都在艰难地进行着。普通的文化课例如语文、数学尤甚。鉴于我们是支教老师,不可能用强制的铁腕手段对付孩子,我们只能经常以最大的音量,同时使尽浑身解数来维系课堂的运转。一节课下来,常常觉得比跑一万米还累。嗓子哑了不知多少遍。
我们深知熊孩子们好奇的天性,所以我们备课过程中也尽量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案的组织编写上尽量按照他们的思维套路。然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无法过久地集中于同一地点(一般指讲台)上。真不知是我们的方式有问题,亦或是他们的天性使然。经过商讨,在后期的课程中,我们采用了比较自由的教学方式。不刻意追求课堂纪律,只求激发每个孩子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去发现。
“仲情义夏,梦飞阳江”,我们教给熊孩子的知识很有限,希望他们可以知道大千世界随时等着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如果他们能一直保留着那颗单纯的好奇心,去思考、去追求,那么,梦想就离他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