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伦理学纲要》读书笔记
编辑: 作者:王聿亮 发布日期:2015/06/28 点击量:

《伦理学纲要》是李泽厚先生有关伦理学著作整理的一部作品,作品不长,但表达了李泽厚先生有关伦理学的独到见解。

众所周知,西方伦理重个人而轻集体,东方伦理重集体而轻个人;西方伦理重视先验的宗教性伦理,东方伦理重视经验的世俗性伦理。李泽厚先生在这两组矛盾中希望得出对于今天伦理学有价值的基础性结论。在第一组矛盾中他认为西方的价值更符合当今的时代特征,但这仅仅只是时代的改变导致的结果,因此他在第二组矛盾中选择了经验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石,他认为,所谓“先验”无非是先人的经验流传下来,并不存在永恒守护的伦理价值,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要守护的伦理准则。最终他意图得出一个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伦理观,用他的话说,可以称为“情本体”

李先生的论证力透纸背,情理兼收,很有说服力,其观点也与我们心理学中的道德情感论不谋而合。简单来说,道德并不是一种律令,而是一种情感。然而,哲学毕竟不是心理学,我们诚然可以归纳出道德的情感机制,但这并不能解释一切的道德问题(尤其是放在开阔的历史语境下)。我认为道德依旧具有其律令的性质,并且亦对李泽厚先生道德因时而变的观点有所质疑。

李泽厚先生说:“我以为人是从‘个人为整体而存在’发展成‘整体为个人而存在’。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是非历史的,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是反历史的”。但我想李先生忽略了一点,也就是历史中伦理取向并非是唯一的,在每一个时代都存在“个人为整体存在”和“整体为个人存在”的状况,只不过声音大与声音小,官方承认与官方反对的区别罢了。换句话说,历史的发展是持不同观念者的消涨,而非观念本身的更替。的确,每一种思想都有孕育它的土壤,但我们跳过思想本身的合理性,直接比较说土壤变化了所以思想变化了,是缺乏依据的。换而言之,李泽厚先生把如今伦理学观念的改变视为生产力进步的必然,在这其中忽略了无数为了人类自由呐喊的思想家,是不是如他所说“非历史”呢。

我们看到,李泽厚先生从比较合理性,到比较适应性,其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比较个人整体和整体个人二者具体的是非曲直(或许他认为无从比较,但有关这一方面的比较实际上有大量的著述)。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他认为伦理缺乏时间上的普适性的观点的延伸。李泽厚先生认为,伦理只是基于时代的经验产物,并不如康德所说的“绝对律令”那么高不可攀。但我觉得这二者并非绝对对立的,即便是李先生所谈的“耶教”其宗教性的绝对律令也在不断的因时而变,这说明西方的宗教性伦理并非绝对依照先验法则一成不变,而是在核心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代经验相契合。正如克尔恺廓尔所言:“关于信仰,除了核心外,我们可以抛弃一切。”这说明至少从西方伦理的角度来讲,伦理是一个先验引发经验的过程,而非完全的先验性伦理,这和李泽厚先生完全对立先验经验的描述不符。

最后,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我的阅读思考自然离李泽厚先生还相去甚远,提出的反驳似乎也未必那样有力,但能让我坚信拥有恒定的道德法则的,正是李泽厚先生所言的情感力量,任何深深思考过伦理学的人,大概都会对康德所言表示赞同,那道德的律令的确如灿烂星空般崇高。

上一条:一抹最美的蚊子血
下一条:于毁灭之上舞蹈——《莎乐美》读书笔记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