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从《呐喊》自序说开去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3/03/22 点击量:

近来看完了韩寒的小说《长安乱》《三重门》和《像少年啦飞驰》,愈发觉得家中无书可看,尽管我已从学校带来了七八本书,其中几本是现代诗集,几本是看过的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倒是还有一本沈从文的小说《长河》还未看,但大致翻阅一遍,发觉自己很难读得下。这几天便想着找时间去外面的书店淘几本小说来看。看小说一来是因为最近来韩寒的小说让我给小说加了不少印象分。二来晚上睡觉前看小说发现实在有助于睡眠。但因太过懒散,近几天来一直未出家门,百般无赖之际,想起那两本看过了的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细心一想,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那么在回学校之前总能将这两本看过的书看完,这也就不用再费钱去另外买书了。于是这天中午吃完中饭,我便开始了又一次的鲁迅小说杂文之旅。

《呐喊》自序,是鲁迅所写的关于这本小说集出版的原因。细看了一下,并结合之前所听说过的鲁迅事迹,大致内容如下。

鲁迅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像是曾经科举秀才之类,家中还有母亲和两位弟弟,鲁迅本名叫周树人,但这名是鲁迅读书后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同时也为自己的两个弟弟取名为周作人、周建人。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自说,小时候父亲身体不好,自己作为家中长子,基本承担了家中的重任。将衣物送往当铺换钱,将换来的钱为父亲前往中药铺抓药。大概是由于父亲的疾病,家道中落,鲁迅的家庭从“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鲁迅长大后,进了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知识,这却招致了母亲的不理解。因为那时的人普遍认为“读书应试是正路”,要学四书五经,考取科举。而进新式学堂而被看作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鲁迅便是在这样一种世道下进了新式学堂,接触西方所谓先进的现代教育,自序里提到说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并且鲁迅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生理学的知识,看到了《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接触了西方医学之后,鲁迅萌发了一种思想:愈发觉得中医之愚昧。觉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并且同时“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这也不出奇。小时候鲁迅的父亲患重病,鲁迅亲自为父亲抓中药,尚且不说那药引子的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关键是父亲吃了许久的中药却不见效最终不免于“亡故”。再通过与西方医学的对比,鲁迅便不再信任中医。后来,鲁迅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于是带着对西医的向往,鲁迅前往日本留学学医。

鲁迅学医有两个目的,一是“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并且想好了“在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二是“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后来事情有了转折。转折是鲁迅在看到一个片子,说日俄战争期间,片子里的一些中国人被说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要被日军处死,而旁边围着的是“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中国人。这件事使鲁迅明白了下面的道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要推文艺”。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

这大概便是鲁迅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一个概况。

初始,鲁迅与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共同筹划杂志《新生》,但最终不了了之。原因很多,鲁迅写了,一是“创始既已背时”,二是“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走了资本”。因此最终未能产生《新生》。

而此后鲁迅发出的感慨是:“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关于这段感慨,其中包含的意义深刻。这学期上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的陈咏芹老师曾给我们讲过,鲁迅取名《呐喊》的原因,意在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助威。因为当时新文化运动说是闹得轰轰烈烈,然社会就像鲁迅说的“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处于一种“生人并无反应”的境地之中。这么一联系起来,鲁迅发出的这段感慨不止是感叹自己《新生》之未能新生,并且是在解释着后来新文化运动时出版了《狂人日记》等白话文小说乃至小说集《呐喊》出版的原因。在自序里鲁迅自己也写到了当金心异来请他为新文化运动写文章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一点,说“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再加上鲁迅所说的这段,和陈老师的讲解,《呐喊》出版的原因便是在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助威。

其中有一些句子,让我看了,觉得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虽说回忆着,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鲁迅所说的回忆,所说的“梦”,由于时代社会的不同,与我的回忆我的梦应当是完全不同。但对于回忆这种东西的感触,我觉得是大抵相同。自己经常被过去的回忆缠绕着,美好的还是痛苦的,总是没有什么意味的,总要不断的向前看。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段话我理解讲的是精神和体格,体格再强,精神再弱也是懦夫,纵使练就了钢筋铁骨,没有钢铁的意志,也是白搭。人们总倾向于锻炼体格,而锻炼精神经常被人忘却。精神应当才是一个人坚强的来源。我体格不强,但我体格再强,善于讥讽的人总会找到我的弱点不加保留的抨击我,如果我精神脆弱,被人一说就火,那就太没有男子气概了。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这段话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孤独寂寞。一般来说人人都会怕孤独寂寞,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没有人理睬,我想这痛苦应该多于被人反驳。

鲁迅是一位大家,我听说过要读懂中国的20世纪,两个人不得不读,其中一个便是鲁迅。我不知道接触鲁迅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但确切的是可以让我们去思考。

上一条:不狂人看《狂人日记》
下一条:仅此而已——读《Who am I》有感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