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白纸、马克笔、乒乓球、吹风机,当我备好这些道具蓄势待发之时,刚上完课的同学回来哑着声音向我们抱怨熊孩子的调皮。“风萧萧兮孩子顽,老师一去兮不复还。”第一节课,能不能对我好些?
因为实在安心不下,我便扯来了“助攻”小黑同志帮忙维持纪律。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家人和我说过的他们上第一节课时的情形,暗示自己其实都很简单的,我的准备已经足够充分。
第一次觉得,因此有心,因此有责任,所以认真,所以紧张。
“自然科学”,当我在黑板上写上这四个字的时候,台下的学生都一脸疑惑地看着我,喃喃道“自然科学是什么?”——这反应似是意料之外,却又是意外之中,正如当我和以前的同学说起我要教孩子们物理、生物、化学的时候,他们都惊奇地说道“竟然不是英语?”。仍记得我第一位英语老师曾对我们说,语言首先是一个工具,其次才是学科。同时,学科之间绝非独立,既然自然科学这一概念源自西方,于西方繁盛,自然能在教授的时候融入英语概念。想到这里,不禁莞尔,明明只是半吊子老师,却在说些狂妄的话语。
当学生问及何为自然科学的时候,一切都能如计划进行了。当闪电、牛顿单摆、法老之蛇、兰花螳螂、河豚于海底画出的图案等图片展现在屏幕上时,学生的眼底全是惊艳。他们的表情没有任何的遮掩,让我想起当时为自然科学之精妙所折服的自己。每当他们为当中神奇所迷倒的时候,娓娓道来的解释都会让他们感叹“原来如此”,而在此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一遍又一遍地品尝自然之神妙。而在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提到的,除了我所设想的“标准答案”外,总会有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自己不曾注意的现象。原来教学相长,是这般模样的。
忽然记起小学时学过的一篇《最后一课》,受益的是学生,而这最初一课,受益的是作为新人老师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