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那儿的时候,听那里的校长说学生的成绩差,想想,是什么样的氛围造成这样的结果,深思良久,才发觉这是社会现实的缩写。国家在发展,可是还有很多地方没发展起来,导致了很多学生并不想学习,而是想早早辍学打工,以改善生活状况,这样的后果是将来他们的子女将不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素质也无法提高。由于下乡的时间不长,只有几天,因此,这短短几天,我们的任务应该是让他们自己认识到知识的可贵与社会现实的残酷,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而不是单纯以教授课内知识来应付任务。
刚接触到那里的学生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大部分都是“非主流”。当然,非主流中也不缺乏好的学生。在我看来,“非主流”是披着潮流外表的“拜金主义”。前阵子网络上爆发了80后主流与90后非主流的口水战,这应该是文化的冲突吧。我不明白这是一种文化的趋势还是历史的偶然,但我明白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更多的弟弟妹妹们从这种变态拜金主义中清醒过来。而这一切就要靠我们的知识与传统文化。
我们每天早上给那里的孩子们上课。文化课包括趣味英语、趣味数学、素质拓展。前两项是为了改变他们对英语和数学的原本认识,让他们知道这些科目也不是枯燥的,乐趣在于发现,只有在兴趣中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而化学课是为了提高他们对从未接触过的这一科的兴趣。素质课则是为了让他们做到举止文明。
短短的几天,我们试着去融入他们的生活中,期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结果也是令我们满意的。通过几天的接触,我发现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学习,只是可能老师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他们,以及现实的压力,让他们很多人在重重的压力下选择了逃避,因而荒废了学业。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当我在学生和教师的两重身份中时,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正确性。教学是因人而异的,所以现在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中,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普及的科学的教学方式。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感觉受益良多。当我在讲台上的那刻,我才明白身为一位教师的心情,那是望子成龙般的殷殷期待。才明白读书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都不属于自己,我们属于一切关心我们的人。这也许就是牵挂吧。
离开讲台的那刻,我突然为自己曾经的颓废而深深愧疚。幸好我的大学还有三年的时光,我还能好好把握这最后的三年纯粹的学生时光。我是该认真地学习了,为了更好的明天,为了那么多的牵挂,也为了我那深藏心底不为外人道的爱国情怀。为社会创造多一分价值,社会的明天会更美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