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那12天的生活却让我念念不忘。
由于在后勤都是负责买菜,一直没有生过火,有一天晚上刚好要煮绿豆糖水没人帮忙生火,觉得生火应该不难,便自告奋勇承担生火的任务。现在想起来真是乱来,明明已经洗过澡,结果还要对着一堆柴火弄得满身大汗。不过如果不是这次经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学习生火。
一开始,我就把柴放进去,但是火怎么也生不起来,都是维持一下就熄灭掉了。后来我看到有几张废纸,灵机一动,先将纸烧着,放进炉灶里,然后赶快将柴放进去,有了纸的帮助,火逐渐旺起来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维持这个火势了。我不断加柴放进炉灶里,但是火却越来越少,这时候,我想起初中学化学的时候,老师讲过,氧气是物质燃烧的三大条件之一,而我却不断塞柴进去,这么做岂不是赶跑了氧气了吗?但是事到如今又不能将柴一根根抽出来,这样只会让火更快熄灭。于是我用火钳将最下面一根柴提起来,这样子,上面的柴就都被顶起来了。火“哗”的一下就烧起来了,但是接下来,如何维持这个火势才是重点,而且我也不可能一直提着那根柴吧。我慢慢地把那根柴放下,火小了点,然后将上面的柴不规则地摆放,让空气能充满在炉灶里,果然,火重新变旺了。
答应生火的时候,我觉得这应该难不倒我,一堆小小的木柴嘛。但是我发现我小看了这次生火经历,它教会了我要学会利用现有的资源,怎么说?一开始我不能将火生起来的时候,是一张张薄薄的纸帮我开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接下来,利用了知识,也就是氧气是物质燃烧的三大条件之一。
这次烧柴经历还让我想起了我们学习的过程,先是前人对科学不断地探索,他们将他们所得毫无保留地交给后辈,就像是这里的纸张,而老师就像是这里的空气也就是氧气,是他们,让我们这些木柴越烧越旺。但是我们不能单单靠氧气的帮助,还要有自身的努力,在这里可以体现为木柴之间要有空隙才能烧得旺,如果我们自身不努力,就算老师有多用心教导,也是没有用的。
没想到,一次小小的烧柴经历,竟能让我有这么多的体会,以后做每一件事,都不能轻视它可能带来的价值,也许这里的价值不是物质上的,但是,思想上的价值不是更能让人前进吗?所以,要再一次感谢学校组织的三下乡,如果不是下乡,我不会有这些如此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