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实习实践经验 · 正文

实习实践经验

此夏铃溪三下乡个人总结(郑惠琳)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3/08/31 点击量:

不算轰轰烈烈,但却刻苦铭心。这是我对这次“此夏铃溪”三下乡经历的整体感觉。

当初因为对煮菜的兴趣而填报了后勤组,没想到,那十二天在厨房的经历不仅有实现兴趣的快乐,还有磨砺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和快乐最终都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大收获。以下从厨房经历、队友、寿场中学的孩子们三个方面去总结这次三下乡经历:

(一)厨房里的岁月

厨房,一个充满艺术的地方-----至少在踏入厨房的门槛之前,我还是怀抱着这种美好的愿想。可是,看到几口超大型的铁锅,闻着一股没洗干净的菜碟盆子的馊味,以及阴暗闷热空间和一堆烧火用的木柴,反过来对比我喜欢的小锅、干净的电器、精致的盆盆碟碟装着新鲜的蔬菜水果,我立即对厨房有了更加真实的印象。之后在厨房里的各种实践至少让我明白了曾经让我厌恶到不想再吃饭的学校食堂,究竟有多么的冤屈而值得我原谅。

煮一顿饭真的不容易。第一天,因为不知道米的份量,也不知道三十五个人应该放多少米,所以粥煮成了汤,饭煮成了粥。第二、三天,慢慢地摸索,慢慢地确定米饭和菜的分量,慢慢地形成比较合理的顺序。第四、五天,慢慢地确定分工,将后勤组的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第六天之后才真正地“走入正轨”。就这样,捡柴、烧火、洗菜、切菜、洗锅、煮饭、煮成了厨房里永远不停息的步骤,电饭煲电磁炉、炒菜的柴火锅、三个锑锅以及大大小小的数十个盆子碟子,成了陪伴在“厨娘”们身边忠实的小伙伴。

一入厨房深似海。捡柴、烧火、切菜、洗菜、抓锅铲,我的双手已经被磨得粗糙肥肿;每煮一顿衣服就要被汗水湿透一遍,满脸满头都是油烟味;最难受的是休息时间很少,因为要煮三十五人的饭菜,锅和柴火都不太会用,所以要提前很多就开始煮饭,当其他组的同学还在睡觉或者上网、看视频的时候,后勤组的人却已经开始忙活了。每当做饭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在家里妈妈每天早起为一家人做饭有多辛苦。

可是,在厨房里的收获让我感到高兴。虽然做饭做得很累,我会埋怨地说:“我发誓我以后再也不进厨房了!”但是,在厨房里磨砺了这么多天,我发现我对“大锅饭”已经有一定的熟悉了,如果以后遇到要解决几十号人的吃饭问题,我应该不会手足无措了。这一段经历其实让我觉得挺光荣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在厨房里为这么多人做饭,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去,而我做到了。

当然,支持我坚持下去的,还有很多发生在厨房里的快乐回忆。例如,炒一大锅菜时,用锅铲翻都翻不过来,我只能又气又恨又好笑地“下咒语”:“吃吃吃,吃死你!”在洗菜的时候,后勤组的“话痨们”会吱吱喳喳地聊个不停,有时会笑得直不起腰;饭菜不管做得多难看或者多难吃,饿狼似的队友总会一下子哄抢个清光,这无疑是对我的厨艺的大力支持嘛!还有,无论什么菜,只要配上了“老干妈”辣椒酱或者桂林花桥辣椒酱,爱吃辣的同志们总是先下手为强......

只是不知以后是否还会再听到一群饿狼围着桌子一边唱歌一边等开饭,是否还能看到菜一端桌面被三十多个人围着,在几秒钟被扫光的悲壮场面,是否还能重回那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大厨房。

(二)我的小伙伴们

因为此夏玲溪,这个夏天与三十五个陌生人同吃同住,与三十五个陌生人相互交谈,最后从陌生变为熟悉,从熟悉到相互信赖、相互依存,建立了三十五份美好的友谊

开始时还有些腼腆的我,很少去参与你们的聊天会,而是带着一点点作为师姐的“威严”,以及非“12行一er”的陌生感,经常游离于你们之外。做完后勤组的工作不是去玩玩手机,打打电话,就是去干其他的事了。直到后来,在厨房里洗菜做饭时,后勤组的各位寂寞的“贤淑好女人”们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开始了各种闲聊闲扯,磨嘴皮子的功夫瞬间升级,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些善意的“八卦”啦。这才发现,许许多多的闷骚型,外冷内热型人才一个个的都是“话痨”,藏了一肚子的话语一旦引爆便不可收拾。但是,正因为交流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才会渐渐地熟悉起来成为好朋友。

此外,在早餐后或者晚餐后的餐桌上,我们经常坐在一起唠嗑,从花桥辣椒酱和老干妈辣椒酱的重要性,一直到各地美味小吃,各种奇人异事,以及囊括天南地北的各种话题,无所不及。除了聊天,我们还会一起出去逛市场,买菜,“找吃的”,和小叮当们一起玩耍、上课、或者一起出去看漂亮的风景。

三十五个人性格各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猥琐”与可爱,不同的“闷骚”与奇葩。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早已刻进我的脑海里。每天都充满激情、十分吃苦耐劳的小黄妈,斯文贤淑的嘉雯、舒婷,外冷内热的“叛逆少女”莉莉周,不吃辣却爱炒辣的丽莎,经常与柴火过不去的嘉琪,经常自我感觉良好的积极哥,外表弱小而内心强大的小晖晖,憨厚老实的小黄勇,聪明好玩的念东,平易近人的厂长,富有责任感的罗莉莉……还有很多写不完的人物。

感谢三下乡让我有这次机会与大家更加亲近,与大家一起留下快乐的回忆!

(三)寿场中学的孩子们

没有教课应该是我这次下乡的一大遗憾。在前半段时间,我一直忙着厨房里的事,甚至没有进过课室和孩子们说说话。在后面几天,我一有空就走进课室里,听听“老师们”教课,看看认真学习的孩子们,或者下课的时候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玩耍。这时才慢慢地走进孩子们中间,和他们分享很多东西,也向他们了解了很多当地的生活习惯、地域特征等。

孩子们的世界其实也很宽广,知道很多我所不知的事,但也有很多思考方式上的不同。但总之,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一部分孩子很活跃,不害羞,喜欢表现自己,热爱学习新事物,另一部分则相反,平时比较沉默,害羞,不敢跟老师交流。与活泼的孩子们相处,需要比较好的体力,因为他们会蹦蹦跳跳地玩个不停,与性格内向的孩子相处则需要耐心,慢慢地熟悉。

在离别的那天,孩子们抱着老师们哭着说舍不得,我发现那些小小的心灵里其实装满了单纯的爱。只可惜,我们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即使我们也是同样的爱他们,但我们能做的却远远不足。那天我早早地在车上坐着,看着他们流泪,默默地在心里说着不舍。其实,那是给孩子们,也是给车上的我们上的最后一课——学会面对离别。

上一条:忆生火
下一条:此夏铃溪三下乡个人总结(陈丽莎)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