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这次的调研从定课题开始就有较大的漏洞。因为一开始并不了解当地状况,课题被修改了三次,因而问卷每一次都必须重新设计,组员的工作量也因此增加了不少。对当地情况不了解也导致了问卷设计的漏洞。比如,对当地村委会管理范围不明确,采访时才发现以学校为中心的周围有两条自然村,然而村子较小,同归属于一个村委会。另外,到当地才发现镇和乡村基本没有区别,因此居委会也就是村委会了。
采访过程中,由于是用采访代填问卷的形式,不能完全反映村民的回答,这是导致问卷误差的一大原因。另外,由于当地人口较少,而且 当地村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多数人回答“不知道”,因此样本量比较小,这是增加误差的第二个原因。第三,当地使用客家话为主,增加了采访难度和还原信息难度,有可能因此造成误差。
作为组长,对整个调研的进度把握仍然有欠缺,缺乏较为整体、详细的计划。
对于上述的一些不足,我作出以下的经验总结:
1.踩点观察的内容要再详细一些。如果是先踩点再定课题,那就要观察一下村子里的问题所在;如果是先定课题再踩点,就要注重出外调研,尤其是调研对象方面的情况,如这次调研中的对象——村民的文化程度、语言、数量等方面。
2.面对文化水平较低的调研对象尽量以采访为主。
3.出外调研前尽量找到当地村民介绍当地情况。
4.简化问题,确保调研对象可以理解题目。
5.制定较为详细的计划,每一次修改都应该尽快告知组员。
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当地村民的维权意识比较差,很多事情都表示不知道和无所谓,对于村里建设方面的要求是可有可无,对村委会更是完全陌生。此外,男权意识浓烈,从学校的学生可以得知,这边大部分家庭都有“生到男孩为止”的观念;采访到女性村民时她们都会让我们问她们的丈夫或者拒绝采访。由此,我个人的感受是,农村建设不光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更要用观念建设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