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就习惯了生活在比较的生活中,这没错,爱因斯坦说过一切都是相对的。但是我所说的这种比较,是刻意的进行对比,而这种对比一开始并不是我们自发的,而是他人强加给我们的,一开始是父母,老师,成长的环境中多了这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于是以后的日子里便习惯了跟他人对比。
之前在微博上有看到网友们的调侃,“感动中国”十大奖项中,别人的孩子永远学习最好最听话,别人的老公总是帅气又多金,别人的单位总是薪水多福利高……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无奈,然而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我在阳西三下乡期间,我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方。
这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你有我也得有,经常能够看见课堂上面,有些没有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的孩子会发出不满的声音,有愤懑的,也有沮丧的,他们甚至会因为感觉被提问者的水平不如自己而埋怨老师,甚至直接大吵大闹要求由自己代替被提问者。是的,他们的出发点没有错,都是为了获得表现的机会,得到认可,但是方式不对。他们只是忘了要尊重他人。
然后是你我都有我就优,他们一直相信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然而我可以确定这不是因为他们自负,而是可能他们在常规课堂上太缺乏表现的机会,或者得到认可的机会,我所支教的学校,办公室里教鞭和作业本的数量多过粉笔,这说明可能他们平时需要面对的更多是批评和惩罚,而不是表扬和赞美。不然,我怎么会看到当一个孩子在黑板上写出正确答案时,其他人会说“他是抄的”。可见,他们太需要一个认可的声音了。
最后,是你有我没我就哭。我想这个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总有孩子会找义教组同学,并且“哭给她们看”,抱歉,我不是指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但是至少我所看到的是这样,他们试图用泪水来吸引注意力,以此得到特殊照顾,但是当一个人得到特殊照顾的时候,其他孩子知道以后又会表示出不满,于是就这样,事情一旦开始了就很难收场,最后可能会出现整个班的孩子全部找老师然后哭成一团。然而这种当然不会出现,因为义教组的同学每天都会通过会议收集这些情况然后进行讨论,这能够有效避免此种情况出现并且及时给出相关对策,这点她们还是做的很好。
虽然现在,孩子们还是会继续习惯跟他人比较,但是上文中提到的事情已经慢慢减少,在我看来,也许他们慢慢地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因此不会踩着别人求出头。小春说过,我们为什么要跟别人比,是的,我们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亲爱的小朋友,太爱比较可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