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下乡前,我的愿望是上好每一堂课,照顾好我的小叮当,好好体验乡村生活。
可是,到了寿场,发现没有想得那么容易。
刚到寿场,由于我们的车走错路了,原本四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走了七个多小时,来报名的孩子在当地老师的指导下回家了。等到我们好不容易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学校,只剩下一个冷清的校园,剩下的老师们都在紧张的开着会。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家都没有什么力气说话,不顾形象的坐在地上,喘着粗气,喝着凉水,就这样,呆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我心想:这么个开头还挺意外的。可谁知,更加以外的还在后面。在队长带领组长们来寿场踩点的时候,孩子们可热情了,报名的小手举得老高,一下子就聚了130多人,可是,到了我们在寿场正式报名的那天,孩子们稀稀拉拉的来,踢着拖鞋(后来我发现当地的孩子们都是只穿拖鞋的,因为家离学校真的很近),三三五五成堆聊天,我们辛苦摆的签到处无人问津,知道队长和我轮流拿着话筒,赶着孩子们去签到,才三三两两的拖着步子走去。
之后的两天里,我都沉浸在不断改课表和修正教案的无奈与愤懑中,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我精神萎靡的几天里,我还得了人生中第一次肠胃炎,那时真是百感交集。直到分了小叮当的那天,由于生病,我没有参加达小叮当见面会,回来时,舍友告诉我,我的小叮当是个乖巧又开朗的孩子,我很高兴。见到我的小叮当,跟她聊天,谈谈她平时在家的生活,她的梦想,她想要的暑期生活……渐渐地,我不再像开始时对陌生的地方那么排斥,学会”open my arms and embrace the world”。
支教是个带给人感动的地方。我们不仅仅是给寿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带去欢乐,它更教育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在下乡之前,我说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帮助寿场的孩子们,下乡中我明白了我们帮助孩子们,我们收获了更多。我们一直都在想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给他们带去知识,让他们体验到除学校老师外,大哥哥大姐姐们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我们不能给孩子们带去太多的知识,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热情能够给他们带去一些改变,这些改变对他们有帮助,就像是我们通过下乡改变了自己。同时孩子们的热情也感染到了我们,每天没到上课时间就早早的来到了学校,中午也不回家吃饭,等的就是我们给他们带去的课堂,孩子们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也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一直坚持到最后。
当然支教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教案准备得不充分,这也是下乡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上课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教案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最大的问题。前一天对教案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刻的理解,导致孩子们上课出现听不进去课,上课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由于孩子差异大,教案需要随时调整,有可能之前准备的教案这节课根本就不能用,我们需要根据孩子反应程度随时改变讲课方案,首先得保证让孩子能听懂课,实在不行就玩带知识的小游戏来缓解课堂,不能让课堂太过低沉或太过活跃。还有,一直都在强调降低难度,降低难度,不要总是想教给孩子们东西而压不下来难度,最简单的课堂反而能带来最好的效果。
在这期间因为人员的安排和调配,在我没课的时候也会偶尔出去调研。我们都知道调研是比较辛苦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因为我们不仅能好好完成工作,还可以与村民们交流心声,体会到村民们的辛勤与快乐。令我们开心的是,他们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有时候还会为我们着想,也会为我们抱打不平,因为我们要自己出钱当伙食费。虽然他们对我们调研的问题不是很理解,但是他们还是耐心的听我们解释,然后很认真的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让我感到非常感动。
这个夏天,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