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老子与管理
编辑: 作者:方野 发布日期:2015/03/31 点击量:

《老子》也称《道德经》,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巨作。由于之前没有机会仔细研读此书,因此多年来,我对于这本书的印象一直停留于无为而治和抽象的哲学这两个概念。而通过本次的阅读,我发现了《老子》中的思想,不仅仅在哲学上,在管理和政治甚至经济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运用。在阅读中,我发现老子的思想其实可以分为几个类型,在本文中我挑选了几个自己最受益的思想表达我对《老子》的体会。

第一种就是辩证类思想。属于辩证类的思想有 “祸福倚伏”“绝仁弃义”“重为轻根”“死而不亡”“知美之美”“守柔曰强”等,我最喜欢的是 “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中提到“反者道之动”这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道”是向着反方向运动的。管理中也是有着极为广泛的对立统一思想存在,需要有辩证思想给予解决。最为典型的一种就是管理学中的“悖论”现象。比如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关系问题,领导与职工的关系问题等等。任何事物都是有对立的两个面组成的,只有善于冲气协调,才能让事物和谐相处。又如《老子》第二章中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说的就是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善为什么是善,就变成恶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对于任何社会任何学派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都是人定的。真善美一定同时存在吗?不是的,有些假的也是美得,比如假花等等。所以我们对于美丑善恶也是要辩证看待的。

第二类就是创造新生类思想。可以将“日日新”“冲气为和”“有室之用”“有无相资”“知常曰明”“有生于无”“绝仁弃义”等思想归类为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有生于无”的理论。“无为”作为《老子》书中的主要思想,在书中被提到的次数极为频繁。老子关于“无”的论述,有五种解释。既解释为万物的起源,又可以做没有和规律讲,在某种程度上说,“无”的管理思想其实也是极有价值的。万事万物的发生、存在、发展都是遵循着普遍规律的,这些既适用于自然限行和社会现象,也适用于社会现象。从高山到平地,从植物到动物,都是从无到有。任何人类相关的事物的诞生和发展也证明着“无”能生“有”,从没有城市到有城市,再到有管理,再到之前“无”的一切。因此,“无”的思想其实是宇宙真正的起源。同样也是创生的部分,《老子》的第十一章中“知常曰明”告诉我们要全面认识和观察事物,才能做出全新的创造。创造思辨的起始点是事物,在其基础上认识、改造和创造。青霉素的发现就是通过偶然的观察。弗莱明通过坚持不懈的关注,终于发现在靠近泥土的地方,细菌繁殖的极少,经过探索,他分离出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青霉素。这充分体现了“知常曰明”的重要性。

第三类可以归纳为智慧权谋类。其中包括的代表思想有“知与行”“以奇用兵”“为无为”“不竞争”“柔弱胜刚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不知上”等。我认为中间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以柔制刚的思想。《老子》一书中多处提到“柔”的观点。如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自然中,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实例也是举不胜举。狡兔三窟,雄鹰虽然凶恶,但在其犹豫的瞬间,柔弱的兔子趁机逃脱,可为以弱胜强。尼加拉瓜地震灾区中部美洲银行大厦屹立不倒,原因是美籍华裔科学家林同炎教授根据地震力服软不服硬的特点设计了这座大厦。建筑物越坚固,吸引的地震力则越大,反之则小,这就是一个以柔克刚的例子。在提出以柔克刚的同时,老子也提出了“取之与之”的思想。在第三十六章中说道“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则包含了一定的权术思想。权属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老子将其谈出,又将其理论深化,可谓精妙。“要收敛他,必须暂时先让他扩张;想削弱他,又必须让他暂时强大;想要废除他,又必须让他暂时兴旺;想夺取他,就要必须给予某些好处”。为人处事要将艺术,待人接物也要将艺术,因此,运用权谋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

第四类就是哲学文化类。主要的思想有“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太极与一”“阴阳与二”“道可道”“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见素抱朴”等。我个人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句算作出字《老子》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到底探究了什么呢?我认为与其最为接近的就是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看似说不清,道不明。但实际上,文化又是“可道”的,关于文化,人们都在道,也都在名,都在研究其究竟,想要真实探究其本质含义,可它又不易说清,可谓“非常道,非常名”。关于文化的含义,至少有上百种,而人们所广为接受的定义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通俗的来讲,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事物总和。当下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位于世界前沿,经常听到要通过提高文化竞争力来巩固我国的大国地位。就如当年张之洞的《劝学篇》和福泽裕吉的《劝学篇》,两篇文章名称相同,宗旨相同,观点和效果却各异,这就体现了文化力的不同。张之洞提出的观点在当时不能实现,因此效果较小,而日本却通过这一文化力使得更多的文人志士清醒起来,达到了救国发展的目的。虽说当年日本是通过宣扬学习西方文化鼓励了国家兴旺,但在我国综合国力较高的今天,我认为应该回归质朴,回归本真,鼓励全民学习《老子》中的哲文思想,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消极而生,却是可以从中探究出更多道理,达到精神层面的追求,从文化力量上使我们以及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一部分就可以看成自身修养类。例如“俭故能广”“慈故能勇”“不敢为天下先”“敦兮若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死而不亡者寿”等都可以体现在修身养性上。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静”。《老子》一书中也有许多地方提出了“静”的功能。比如第三十七章的“不欲以静”和四十五章中的“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可以说静中有哲学,静中有智慧,静中有功力,静能信心集结。没有静也就没有动,动静的相互制衡充分体现了哲学的基本原理。在一个人陷入烦躁和慌乱之中时,如果可以静下心想一想,便可以一闪灵光,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算不能真的将问题解决,也可以在之后调整心态,更好的去面对问题。人生在世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还是为钱为权。在我看来都不是。人在世,活的是心态,宁静为本,有了宁静的思想才能够更好的思考人生的意义。

综上所述,《老子》中的思想看似无为,实则有为。根据以上几个原理思想分析加上现代实例,我自己在写的过程中也从中悟出了更深的道理。《老子》这部巨作,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穿越古今,横跨多种领域,不仅可以在政治、社会甚至可以在经济和人生之中运用。好书不厌百回看,我日后也会在对此书进行多多阅读,让自己获得更多感悟的同时,也能传播发扬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上一条:活出身份和生命的自觉
下一条:初识玄学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