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周末要去给住在白云的初三学生A同学复习功课,每每会坐上大学城专线1。上学期也有留意车窗外的事物,这学期看到的却与以往大有不同。
途径新港东路,我发现车子前进方向右边的那座塔已经被支架和绿色的网层层围住,像被打上石膏的腿。我没有听身边的人提起过这座塔,也没主动问起过朋友。看见现在的它,倒心生好奇。
原来它叫“琶洲塔”。
“明代中期以后,岭南建筑讲风水的风气大盛,风水家认为:广州是“山水大尽之处,其东水口空虚,灵气不属,法宜以人为补之,补之莫如塔”。因此各地热衷于建风水塔。风水家相中广州东面珠江江心的琶洲,石冢高平,在上面建了座塔,这就是琶洲塔。琶洲塔竣工12年后,在濒临狮子洋的番禺莲花山上又建了座莲花塔。琶洲塔竣工后19年后,又在琶洲西面的赤岗动工建了一座赤岗塔。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在琶洲的小山冈上兴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根据明末清初的学者屈翁山《广东新语》所载,琶洲当时的水面常有金色的海鳌出现,每当这些海鳌出现,附近便光亮一片!因为出现这些异象,故此琶洲上的塔便又被称为海鳌塔了!”百度百科上如是说。
计算起来,琶洲塔现在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去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发布了《琶洲塔局部修缮工程施工专业承包招标公告》,提到“本工程为局部修缮,主要包括琶洲塔外墙、木栏杆、避雷设施等现状损坏较严重、并对整体历史风貌影响较大的部位时行局部修缮。对琶洲塔其他轻微损坏的部位时行维护保养。”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概就是这次的修缮工程了。不知道修缮工作什么时候结束,我想要先去买好门票,我甚至开始想象,我用手触摸到了琶洲塔历经风霜的粗糙的皮肤,我闻到了它古老的气息;站在塔顶的我,遥望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
车子经过科韵路时,看到路旁有个厂房正在被拆除。那叫“广州员村热电厂”。这个电厂在1997年耗资12亿元建成投产,12年后,在2009年6月30号,员村热电厂的最后一台发动机组被关停。这个每年的发电负荷约占广州中部地区用电负荷5%的热电厂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厂房内有座高达180米的烟囱拔地而起,像地铁里的广告牌一样显眼。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一篇标题为“国华北京热电厂关停长安街最后一根烟囱熄火”的新闻报道。
“国华热电厂关停后将削减燃煤130万吨,占燃煤电厂压减燃煤总数920万吨的14%,同时每年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410吨、氮氧化物排放约2690吨、粉尘排放约420吨。”这倒是为实现北京城天空更蓝,空气更洁净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今年年初,也有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2014年广州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优于2013年。2014年,广州空气质量达标282天,同比增加22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7.5%,同比增加6.3%。全年空气质量优61天、良221天、轻度污染67天,中度污染14天,重度污染仅1天,未出现严重污染。”甚是欣慰。
我当然希望,在专线1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右边的琶洲塔;我还希望能够透过左边车窗玻璃可以清晰看见广州塔外部的结构,而不是像在找迷雾中的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