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读《看见》有感
编辑: 作者:曹永昌 发布日期:2015/06/29 点击量:

今年年初,网友们在纷纷议论着一部视频——穹顶之下,当中有义愤填膺,或面红耳赤,或啧啧称奇,抑或质疑攻讦,嗤之以鼻,乃至谩骂侮辱,世间百态,人性自有定论,且先将这些评论撇至一边晾晒,之于我所有感触的乃是柴静的《看见》本书。

柴静这个名字本身毫不起眼,无论她在央视有过怎样风光的经历我原本都无从知道,只是那一瞥,瞥见那张温馨朴素的封面,便觉着我要了解这个人,一个能够让老人笑的如此慈祥,让小孩肆无忌惮地玩耍的人。

采访非典,双城小孩服毒调查,同性恋,家庭暴力,环境污染,殊不知社会如此多的沉疴,她去采访病人,采访领导,采访人大代表,采访卢安克,采访药家鑫,在无数次与被采访者的斡旋中揭露事情的真相,在无数次与生命的接触中见证人性最深处的力量,这便是柴静,一个身子单薄,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

散文般的叙事风格,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述,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如今的柴静已经有成熟的淡然,在许多误解与反对的声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就如那时的我写作文常想着如何把这个人批判得再犀利一点,把这件事说的再有深度一点,然而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自己那所谓的观点不过也是从新闻媒体的观点得来,从没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失败的教育才会酿成如此悲剧。书中是抛开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去关注事件的本身,关注真相,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观点。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

上一条:《红楼梦》
下一条:读《爱玛》有感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