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病榻杂记》 读后感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4/09/16 点击量:

这本书讲的是季羡林先生在九十多岁时对少年求学经历的回忆,还有很多短文,涉及美术,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医学等很多方面。这竟然是我在大学第一本完完整整读完的书!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读完的时候已经是大一下学期四月中旬了,以前也断断续续借过一些书,可是都没能认真读完,认真总结,以致读过些什么都混忘了。现在好好讲讲这本书吧。

书中第一部分是对少年求学的回忆,季先生是山东人,出生自一个贫苦家庭,整个家族同辈中就他一个男孩,后来他叔父买彩票中了大奖,到济南去营生,便接他到济南读书。他本不是事事争强好胜的人,对学习也是不求非第一不可,不过他对国学却非常感兴趣,每次讲评作文,老师都会读他的文章,那个时候的老师水平特别高,很多初中老师当时都能转任大学讲师,并且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学习素养的塑造,这是现在很多老师欠缺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位英文老师评改作文的方法,那位老师评作文时都是直接在学生文章旁边自己按照学生原文的意思重新写一篇文章,学生一对比,自然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了,只是对每个学生都这么批改会特别费心费力,但是那位老师真的做到了,季先生在回忆自己英文的学习时就特别感激那位老师。现在我的英语老师也是特别敬业认真负责,想想都觉得很感动,虽然她对我们的要求很多很严格,但是我却对她充满感激,毕竟不是每位老师都愿意提出那么多要求的。

后来因为偶然一次考了第一,在全校表彰大会上得到了校长亲笔题的字,备受鼓舞,他第一次体会这种荣誉感,此后便开始向往再次得到表彰,也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后来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在大学主修西洋系,之后留德十年,在德国深造学习研究梵文,当时正值二战期间,德国十分动乱,中国留学生在德生存亦是十分艰难。其他留学生一般都是高官子弟,在那是只知道玩和忙于交际,但是在那时季先生却得益于他们而生存下来。回国后,季先生在他之前所在的高中教国学。虽然大学读的不是国学,但他在高中时国学特别好,当时的高中校长就请他去教书,他也是兢兢业业,不摆架子,而是和那些学生一起锻炼,一起玩游戏,打成一片,很受学生欢迎。当时做老师薪酬还不错,并且是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但是他并不喜欢那里一成不变的生活。好多老师空闲的时候就是靠打牌来消磨时间,他一开始也会舍命陪君子,但他坐在那里好像能看到自己的一生,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于是他开始争取到北大教书的机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被聘请到北大任教,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看到这点我感触很深,很多人都想过一种安逸的生活,太忙了不好,压力太大了不好,不稳定不好,工资太低不好......很多人总是有太多不满,不愿意去闯,不愿意追求进步,而是得过且过罢了,得过且过,一辈子就这么过了,不会觉得不甘心吗?

第二部分季先生主要讲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主要是天人合一,还有对社会公德的强调以及对父母的回忆,这些文章篇幅都很短小,但我觉得这些主要是宏观方面的看法,并不是很具体。其中有一篇《元旦思母》令我印象深刻,季先生少年离家求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短暂,他的父亲不求上进,沉溺于赌博,把他弟弟中奖分给他的钱和房子都输净了,三番五次去济南找他弟弟要钱,后来几次到季先生婶娘一番冷遇,往后就再没来了。季先生对父亲的概念停留于此,但他寄人篱下时却时常思念母亲,可能少年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吧,他总是隐约觉得婶娘对他远不如对她女儿的关心,但是他在后面也说,婶娘对他已经很好了,只不过再好毕竟也不是生母,他也不可能依偎在婶娘的怀里撒娇,因而对母亲的思念很深却不得相见令他很痛苦。老舍在《我的母亲》中说过,母亲是孩子的根。而母亲不在身边的那种不安全感和无助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城里的寄宿学校,半个月回家一次,母亲一般是一个星期去看我一次,带我出去吃点好的,再买些水果零食带回宿舍。一般母亲会提前跟我说她何时会来,等待的那几天是最漫长的,等到那一天,一放学我会飞奔到校门口,母亲一定是在那焦急地张望着找寻我。她有时也会因事迟到,焦急的就换成我了。有次,等了她好久都没来,直到别人都吃完饭回来了,我才回去,很失落。那天晚上给母亲打电话,她愧疚地说:“对不起,妈妈今天临时有事没去成,你会怪妈妈吗?”我哇的一声就哭了,至于为什么哭,我现在也说不清了。现在我很羡慕弟弟,每天都是母亲接送,之前母亲在他小学二年级时就尝试让他住校,想让他早点独立,他不适应,没能成功。小孩子独立只不过是早晚的事,但少年时期缺少母亲的陪伴这种遗憾却是将来无法弥补的。

第三部分是写季先生在病中的感悟与对北京301医院的感激。季先生在老年时倍受病痛折磨,他对待疾病的态度原本是不理会的,也不大放在心上,直到实在不能忍受时才去就医,可那时病情已经挺严重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有了他在书中提到的“三进宫”。但季先生在病房中的生活却给了他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思考时间,他会让助理给他读报、读书,或是他口述让其笔录,到底是活到老,学到老,这真是让我们这些不怎么读书看报了解外界的晚辈觉得汗颜。

“一般人的生活,几乎普遍有一个现象,就是倥偬。用习惯的说法就是匆匆忙忙。‘五四运动’以后,我在济南读到了俞伯平先生的的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他夫人的话:‘从今以后,我们要仔仔细细过日子了。’言外之意就是嫌眼前日子过的不够仔细也就是日子过的太匆匆的意思。怎样才叫仔仔细细呢?”小学时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就没什么感觉,但是后来就日益体会到文章的精妙和时间的匆匆。太匆匆了,大一就这么找不到合适形容词地过去了,收获最多的大概就是遗憾了。我之前曾做过一件挺二的事,就是记流水账,因为我想知道时间到底是怎么没的,不能就这么迷迷糊糊地晃荡四年啊,以后回忆的时候最起码应该清楚自己大学在干嘛吧,可记了几天就没能坚持了……不过,要仔细过日子还是挺有道理的。

这本书是季先生九十五岁高龄时在病榻上写的,共有九十多篇文章,二十四万字,内容丰富生动。很欣赏季老那种朴实无华真性情的写作风格和人格,也希望季老的书能历久弥新。

上一条:只是一波三折而已
下一条:《我的高密》读后感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