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生。”这句话出自作家柳青,路遥先生在其中篇小说《人生》中引用了这句话。手捧一本《人生》书,观看八集纪录片《路遥》,并结合一些自己生活经历的思考,既感悟着路遥先生的人生观和人文关怀,也在其中读自己,受其引导。
《人生》是路遥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心满意足地当上民办教师不久后,职务就被稍有权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而回到农村,随后又因叔叔的关系离开农村,再因靠关系“上位”被揭发而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讲述了一个关于艰难选择、关于人生的心酸的故事。
路遥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有他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民家庭的青年,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个过程是相当艰难的。路遥在这个过程中,苦难的童年和人生的历程,使他迅速地成长,并建立了明确的奋斗方向,这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诸多作品都有所表现。
他笔下的主要人物可以说从来就是边缘化的,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位置,更得不到最起码的温暖,大多数都远离主体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如他笔下的高加林自尊又自卑,他有奉献精神,有英雄主义,但同时他被现实所困,会因家庭、乡情、自己的前途有所顾忌,会从他人和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有质疑但不敢大肆反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在那个现实的世界中痛苦不堪。这种矛盾的心理是不是正体现了作家的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呢?路遥先生真实地表现了多面性的、矛盾的一个人或一类人,这种人性的矛盾谈不上博大,又不能归结为自私,这类人往往被我们忽视,并且取笑,因为这都是我们不愿看到和接受的,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软弱和妥协,然而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境地时,才会发现其中有多少的心酸与无奈,因为面对现实时,“洒脱”并不容易做到,“破釜沉舟”需要的勇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路遥先生的笔触很好地引导了我置身于其中,所以对于他笔下的高加林,我能够理解,同时也会被他面临的矛盾、选择所困,假如我是他,我也会痛苦,也会不知道如何取舍。
有人说,“爱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是其终极关怀的生命意义”,路遥先生的这部小说也写明了他关于爱情在物质面前面临选择时的思考,这是与“英雄主义”与“软弱妥协”同时存在的关于“爱情与面包”的又一个矛盾。一个是有文化有内涵的好女孩,一个是目不识丁的纯真可爱的邻家小女孩,在亚萍和巧珍之间的选择,高加林陷入困境,一直反复不定。
其实,当我们发现他并不是在好与不好之间选择时,就会恍然大悟,他原本碰上的是两块金子,似乎选谁都没有错,又似乎不管选择谁都是错的。这可能就是爱情的风险,假如他选择了巧珍,他又不甘心;假如他选了亚萍,他又会觉得自己的爱情不纯粹,放不下对他很好的巧珍。所以,世界上是存在着两难的处境,路遥把这个秘密写出来了,这就是路遥小说的迷人之处,他会引导我们的反思,让我们揪心、一起陷入选择困境,然后去猜测主人公的未来。命运的选择、爱情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即便无论选择什么其实都没有错,有时候它还是会使人陷入深深的困境,这就是人生吧,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做选择题,有时会不甘心而又无奈。
小说中,当高加林抛弃了巧珍,而后被县上撤职以后,再次回乡劳动时,村民们再一次伸出朴实、实诚、友谊的双手,他感慨道:“他们在你走运的时候,也许远离你;但当你跌了跤,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帮你,这种伟大的同情心,永远会给予不幸的人。”这是一种人民之爱,路遥的大爱正是从朴实的农村父老乡亲那里学来的,对于路遥而言,农村是学习善良和大爱的课堂,是一本无边无际的书。我们往往被一种崇高的思想感动以后,它的美好的行为和精神,像一道闪电照亮我们自身的缺陷。
另外,在路遥的小说里,对女性人物的描写往往以美丽、聪慧、活泼的形象出现。无论是在《平凡的世界》里,还是在《人生》这部小说里,作者对女性人物的塑造是多姿多彩的。如在《人生》中,有刘巧珍这样勤劳、善良、美丽、纯情、豁达开朗的传统女性代表,也有黄亚萍这样聪明睿智、潇洒豪爽、好学上进、反叛世俗生活规范的浪漫女性代表。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于善良和美好愿望的赞美,更会从中深受感动和震撼,不能不说我觉得路遥的魅力就在于他在无形中引导着读者向往真善美。
读路遥的思想,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