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根据马克思,还是达尔文的理论观点,我们都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劳动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劳动使人从猿类进化而来,其代表性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化,或者说是进化,从简单的手抓(精确地说是前肢的运动)变为能利用树枝和石头等手部活动,从而人类的双手由此得到解脱,人类的生产力便大大地提高了。但这并不能保证人们能顺利地活下来,疾病、洪水、干旱等不利因素便见证了这一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不利因素也锻炼了前人,使他们能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他们的后代继承其优点,保证了人类的生存(至少是他们所属的部分)。由此,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便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生活下来,后来更甚与使自己生活地更好(先姑且不论述其正确与否)。
在这一个埋藏在人类深处的“潜意识”的指导下,人类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从食不果腹到恰好自给,最后到盈余过多。而“市场”一词在前两个阶段是明显不可能的,只有到第三阶段人们的占有量的扩充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是市场的“雏形”,但具体则表现在两人(或更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来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达到,这一切不需要一个有所谓的权威的人来指导,也不需要政府来计划,因为在市场中,价格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那样,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可以说,价格充分地论证了这一点。
在市场当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私利,选择应该和什么人交换他们的产品,而这一切则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没有任何行为能以较小的付出来得到较大的收获,正如你没有给你养的鸡喂足够的食物,难道你能奢望它能够长的很肥壮?价格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三点:一、能够传递信息,举个例子,由于某次天灾使某地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那么农民的收获面积和数量都会减小,于是不得不采取提高价格的方式来减小生产商对粮食的需求量,而生产商由于采购粮食的价格上升会采取缩小生产的方式来应对,下面的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也是如此,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就是价格的信息的传递,从生产者一直传递到消费者,当然,如果消费者对某种粮食的需求较大时,零售商和批发商会多添进该产品,而生产商和农民也会因此而做出有力于他们自身利益的行为——多生产和种植与该粮食产品有关的作物。这便是由消费者一端不断地传递信息于生产者。这种价格的信息传递功能,能够有效地调节市场上某种产品的供需情况,也许在这传递的过程中有部分人不知道供需变化的原因,但却是实实在在地知道他们必须为此而有所改变,或积极或消极(请允许我这么形容)。而且价格在这方面还具有时效性的特点,这一分钟发生的事,下一分钟全世界的价格便会因此而变动。
二、提供刺激,使生产者花费较小(或更小)的成本来生产某种产品,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然这一切要接受信息的人采取行为之后才能有用。仍然举上面的例子,当得到粮食产量下降的信息时,人们无动于衷,未采取任何行动,那么这信息便毫无用处。有所作为的话,人们会减小关于粮食产品的生产,如面粉等类,因为如果仍然按以前的生产方式和规模的话,那就一定会亏本,所以为了盈利,人们会减小规模,有时会减少人员,从而达到减少生产成本、取得盈利的目的。相反,如果需求增加的话,人们会扩大生产规模来取得更大的利润,因为按以前的生产规模可能满足不了需求,从而失去了部分市场,这其实也是利润的丧失,而扩大规模的成本虽然相对以前的成本来说增加了,但相对于现在的利润来说其实是减少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某些原因,该产品的价格有所上涨,这无疑是会刺激生产商扩大生产,因为原来的成本不变,价格上升,相对利润便会增加。这也是上面所说的信息对供需的影响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人会因为价格的刺激和诱惑,通过使用劣质的材料或资源来进行某种产品的生产,这也是在自由市场下,价格刺激所产生的特有现象,以较小的代价(至少他们是这么想的,事实是他们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信誉)来换取高额的利润。
三、对产品分配的调节,其实就是对个人和集体的收入的调节,而根据是什么呢?这就是被肯定的个人或集体劳动的付出,也就是说,个人和集体利用其本身所能利用的资源来进行某种社会活动,并产生一定的价值,为社会上的多数人所认可,那他或他们则有权利去获取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成果(而收益是个人收入与付出的成本的差额)。这是因为这种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是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即是得到人们的授权(政府也就是在这样的要求和需求下产生的,这在下文有所论述)。而抢劫、掠夺或中饱私囊等行为就是公然违背社会共同意识的体现,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激愤。由此可见,人们收入的调节是通过正当的谋取利益的多少和为之付出的生产成本的差距来体现,个人努力能够尽可能多的谋取私利,扩大收入,而成本也可以通过内在或外在的某些因素而有所改变。如果按正常情况来说,个人的收入应该由他们个人的努力来实现,他们可以尽可能地增加自己创造的价值,减少所花费的成本,由此而获得最巨大的利润。这,就是自由市场下的自由竞争,每个人都有为他们各自的幸福所奋斗的权利,而社会也是极其认可和保护这种符合人性的正当行为。那价格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显而易见,某些资源的使用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其衡量的标准就是价格,你可以花费一定的价钱来获得对某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所有权或是一定时期的使用权,这价格是可以通过你自己本人的努力或外界因素来降低(如这个季节气候状况良好,作物大丰收,价格与往年相比便会有所降低),而你努力取得的收入,也是可以用价格来表示,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的个人工资(收入只限于人,至于公司,只能算市值,国家的财政收入,不符合上述对收入的定义)。所以人们的收益多少,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天灾等外界因素除外)。
但世界上,从来就不乏某些国家利用政府的力量来加以干预,进行人们收入的再次分配。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前苏联,可以说是把政府的计划的力量运用到了极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市场的力量被完全的无视或排斥,主要强调国家计划的优越性。可以想象,在一个国家中,无视市场这一“无形的手”,什么都由国家来计划和安排,商品失去了定价的基础,生产商失去了竞争的活力,由此必然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造成资源的浪费,以致出现商品供不应求的现象(需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供不应求是由于商品不足才出现的,与需求过大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前苏联这么一个重工业发达的国家中,人们要排着长队来买生活必需品。国家集中力量和全部资源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建设,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安全得到了保障,有相对稳定的外界环境,但这是以牺牲其他资源和产业为代价,造成了在很长的时期内其他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后来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市场根据其本身固有的调节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而这在前苏联是不曾体现过的(新经济政策之后)。价格的信息传递功能被无视了,于是价格的刺激作用也失效了,至于价格的收入调节效用就更不用说,直接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规定的个人工资水平,在这里,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过低收入有国家的补贴(有时还没有),过高收入则高出水平部分归集体和国家所有。在这种平均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被完全压制,个人占有的部分资源被国家强行征用,毫无可以刺激他们尽自己努力去争取的最大利益存在,而且人们可以不付出任何的劳动便可以有一定的收入,这些都促使世界上最为勤奋的人向最为懒惰的人转变。
当然,政府为了保障他们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市场的存在,完全否认市场和摒弃价格的作用是不理智的疯狂行为,最终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前苏联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上述例子告诉我们,绝对的无市场和完全的计划指导是造成国家资源浪费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整个国家和民族因此而畸形发展,全无使人民幸福之说可言。但如果是只有自由市场,而无政府计划的约束呢?要是如此,就不全是前文所单举的那些优缺点而已,自由市场推崇个人追求自我幸福,由此易引发社会上的某些恶性竞争,导致虚假欺骗现象愈发普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环境破坏也随处可见,以至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成为一种常态。
在此只对市场和政府的些许作用作个人的微评,见识短浅,如有错漏望有识之士予以指点,借以修正,希望我的这篇小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