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曾经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当时的我本着一个这样的想法:我要让这个不良机构为它的不法行为“买账”,我要让更多的人提高警惕。可是,我发现更多的人都没有拿起勇气来维权,甘心吃“哑巴亏”;并且他们提醒我,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管好自己的生活就够了,又何来闲心理会别人的生活?渐渐地,我被迫接受无奈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在向父母讨生活费时,我无法不在心里涌起悲伤与愤怒,我知道,它源于以自卑为底色的自尊,源自于想要以知识摆脱贫穷为基础的贪婪,源于以无法改变社会不公为支点的无力。
可是,通过品读别人的生活,我越发明白对于别人而言,我们同样是别人。别人的生活已然不再是展示意义上的别人,它悄然地发挥着它的内在吸引力迫使我们过上别人的生活,跟着生活大潮走。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全然与其他人无关的。确实,一个人以自己的利益为世界的坐标原点本无可厚非。但是,你总会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有什么不对,是什么呢?我想,也许就是对别人生活的真正的漠不关心。
从任何意义上讲,人们追求一个更好的环境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我依然会感到难过,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你与我真的对别人的生活,渐渐地生成一座围城,我们不想去理会,因为我们担心的事情太多了。我真的很想知道,在我们去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时,是不是能对比我们更弱势的人保有一些同情?同情不同于怜悯,同情意味着感同身受;很难想象一个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的社会该有多么冷漠!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过于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有时我们不仅需要从书籍中获得内心的宁静,而且更需要真正地走到社会中去学会去关注与理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传习录》中曾有这么一段话: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总会被唯物主义批判,可是实际生活的人儿们就像王阳明先生描述的一样,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人、事、物;这些都与我们无关了,就像他们真的都不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也唯有我们真的在眼里看见别人了,别人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对于别人也才是有意义的。
记得,我为了真正的去感受校园之外的生活而去寻找一直在我身边的却被我忽视的人,然而使我一直忘却不了的是,出现在我身边的那些少年。
在这遥远的异乡都市,永远有那么一些少年在流浪,也永远有另一部分在课堂里读书。我在黑夜里慢慢地走着,一群打工仔在街上打闹着,他们是十五六岁的男孩女孩或许也想着把这个熟悉却陌生的城市当家,可有多少渴望,就有多少现实告诉他们这是幻想。我也曾经看见过工厂的那些少年少女的生活。走进去他们住的宿舍,总会有一股刺鼻的怪味,地是潮湿的,还有一群苍蝇在半空中飞舞着。我的肠子在肚子里翻滚着,绞得人心里难受,我只好祈求早点逃离这个地方。他们有的在取笑我作,有的脸上露出难堪的笑脸打趣道:“这是粗人住的地方,不适合你。”有的少年却只好闷着抽烟说觉得活着挺没劲,就想着抽烟。这件事我理解到,烟和酒成了我们释放人的情绪的渠道。
在看到这些少年之后,我的内心是苦涩的,眼睛难免有一些模糊。我在想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少年,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有着与年龄不符的老成。有一些东西,在把他们的过去分开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现在和未来分开了。我感到某种悲悯的情绪在涌在心头,在他们少年时,得不到平等的生长的机遇。特别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一次很微小的事情就会让他们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能是交不上学费,可能是因为年轻时的张狂而打架被迫辍学......很多时候,生活就把他们推向坎坷和歪斜的路,没人对他们负责,而他们只能接受。
我知道,别人的生活可能就会是我的生活;别人的生活早就融入在我的生活里面了,我不可能忽视。可是我不知道我能够帮助他们多少。我只知道,倘若我们都学会用一颗善心去关注别人的生活,这个社会难道不会还会有那么一丝温暖吗? 班级:公管1410班
姓名:黄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