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叫《放牛班的春天》,也许是取中文中“春天”所代表的希望、美好之意。而第二次观赏这部影片时,我得到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一名优秀的老师,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如春风化雨般的恩泽。
马修老师的代课时间仅仅半年,从寒冬到初夏。导演将故事设置在这段时间,再合适不过。整部电影的色彩、基调跟随着气候的变化,呈现出同步又和谐的转变。
影片的开头是那么的沉重:色调是灰色,场景是下雪的冬季。肃杀一片。马修老师带着近乎绝望的心情,带着破碎了的作曲家的梦想,来到“池塘底”。初次见面,行为恶劣的孩子们就给马修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让马修内心充满了不安。校长的体罚制度也让他不寒而栗,嘴上颇有微词但总不能一吐为快。在与孩子们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马修老师发现了孩子们对唱歌的兴趣。曾为作曲家的他决定重拾乐谱,为孩子们谱曲,将这个无药可救的班级组成一个小小合唱团。
冬至已过,白昼逐渐变长,天气也变得明朗些了。马修老师的学生们渐渐变得听话,而马修老师自己,也遇到了一个让他倾心的女子——莫翰奇的母亲。此时的马修老师,快乐又满足。尽管出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转学生孟丹,但马修老师对生活的希望前所未有地膨胀,他写越来越多的歌,和莫翰奇的妈妈交流甚欢,孩子们对唱歌和生活的热情与日俱增,学校纪律好了许多。
美好的生活在孟丹被警察局抓走时起了波澜。莫翰奇的母亲有了心上人,校长勒令他停止合唱团的活动,莫翰奇也对这个对他妈妈有意思的秃头老师起了反感情绪,合唱团的独唱任务也不再交给他了。此时晴朗的天空边似乎起了片片乌云,随时可能有一场暴雨的来袭。
时间到了初夏。宽敞的道路两旁载满茂密的法国梧桐,绿得沁人心脾。孩子们的眼中透露出对出游的渴望。马修老师干脆把他们带出学校,去郊外旅游。背景音乐变得轻快愉悦。可是,孟丹为了报复的一场大火将”池塘底”烧了。幸而校内并没有人,因此无人受伤。可是,校长的官爵勋章没了,他暴跳如雷,炒了马修,并极尽侮辱。这个讲自己的失败迁怒在孩子们身上的校长,最终被免了职,送回了家。
初夏的那天,阳光明媚。马修老师提着行李慢慢地走向校门。他心里极其希望孩子们能违反校规走出来送他一程,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水泥地上突然多了几只纸飞机。马修奇怪地拾起,居然在上面发现了孩子们稚嫩的又很有个人特征的笔迹。老师抬头,很多只小手在高大的窗台前伸出来,左右轻轻地挥动,窗内传来孩子们清脆的歌声。
看到这里,每个观者的眼泪都会忍不住流下。
在这初夏的日子里,马修老师离开了这一群孩子,这一群有幸被他春风化雨的恩泽所滋润的孩子,这一群被他改变了命运的孩子。这一天,他还带走了那个父母战亡、每个星期六等着父亲来接的贝比诺。
因为,那天是星期六。
故事就这样结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夏日的星期六。
在作为学生的这些年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带了我们特别影响的老师。他们教给你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对你的人生目标产生影响,或者对你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这些老师,我们永生难忘,并用一生来怀念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