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核心挑战。传统医学与心理学往往将“身”与“心”割裂对待,而身心健康疗愈研究所的诞生,正是对这一局限性的突破性回应。作为国内首个以“全人视角”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我们秉承“身心一体,整合疗愈”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连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健康解决方案。
定位与使命:构建跨学科融合的疗愈生态
研究所立足于心理学、社会工作、健康科学三大支柱,整合神经科学、运动医学、艺术治疗等多领域前沿成果,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我们的核心使命是探索身心系统的深层互动机制,通过科学手段揭示心理压力与慢性疾病、情绪障碍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联,并开发普适性干预方案。例如,基于哈佛大学关于放松训练对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usek et al., 2008),我们正探索冥想、正念与免疫调节的协同效应,推动从分子层面到行为层面的系统性疗愈。
研究特色:多模态技术融合与本土化创新
• 跨学科技术整合:创造性融合催眠疗法、辩证行为疗法、音乐治疗、心理剧等多元干预手段。例如,借鉴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的“三三制”模式,我们开发了“音乐—运动—认知”三联疗法,通过音乐节奏调节情绪、运动激活身体机能、认知重构强化心理韧性。
• 本土化实践探索: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开发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干预方案。例如,针对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问题(如所长吴艳教授的国家社科研究项目),我们设计“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数字脱敏训练,结合艺术表达与团体辅导,帮助青少年重建现实社交能力。
• 科技赋能精准干预:运用脑影像技术、生物反馈设备及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
核心建设目标:从个体到社会的健康赋能
1. 全人健康服务网络
通过“个人—家庭—社区”三级服务体系,提供从预防到康复的全周期支持。例如,我们开设压力管理工作坊、家庭关系调节课程,青少年厌学休学工作坊,覆盖手机成瘾、情绪困扰、睡眠障碍、学业问题、职场压力等六大领域。
2. 科研与社会服务双向驱动
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社交媒体成瘾治理策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水平研究,推动成果转化。目前已孵化“活力圈”公益项目,通过优势美德测试、团体心理剧等活动,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显著提升参与者幸福感。
3.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联合国内外顶尖机构,搭建“学术导师—临床专家—社区工作者”协同培养体系,并推出身心疗愈师分级认证课程(初级至高级),为行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未来愿景:引领身心医学新范式
我们正站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以开创性研究回应时代需求。未来,研究所将:
• 深化与各级机构的合作,拓展“心身整合”临床实践;
• 推广“艺术疗愈+数字技术”融合模式,如虚拟现实(VR)辅助创伤修复;
• 发起“全球身心健康联盟”,推动建立国际疗愈标准,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
加入我们,共同书写身心健康的未来!
无论您是研究者、临床工作者,还是渴望提升自我疗愈能力的个体,这里都将为您提供创新的平台与无限可能。让我们以科学之严谨、人文之温度,共同缔造一个身心和谐的世界。
探索身心奥秘,赋能生命活力——广外身心健康疗愈研究所,期待与您同行!
(了解更多:官网链接 / 合作咨询:19874282131)
身心健康疗愈研究所所长:吴艳教授【个人介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