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调研,略激动。
手里揣着刚拿到的问卷,用半生不熟的粤语在一字一句地念着,想象着见到村民们时可能的情形,默默祈祷第一次的调研能够顺利进行。
来杨屋村的路上好多地方都在施工。看着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不禁在心里感慨,农村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
从杨屋村村口高高的牌坊进去,就算正式进入了这个小村庄。说是村,可是整洁的村道,还有旁边简单朴素的楼房又显示出这个村不仅仅是以前我们所定义的村。一条河流从村里穿过,河堤旁边的树木不算多,但也郁郁葱葱,给村民提供了一个纳凉的好去处。此时正是上午,稍有些村民在走动,边走边用好奇的目光打量我们。
调研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在不认识的陌生人面前,每个人都会有戒心,或多或少。在村里的大多都是留守的村民,年纪偏大。老一辈的他们或许根本不理解我们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只是朴素、好奇但却略带胆怯地看着一群稚气未脱的大学生在问东问西。在我第一次的尝试中,一位大妈一直推脱不肯回答我的问题,无论我怎么解释,她始终笑着,以“自己不懂”来劝说我问别人。让我哭笑不得。我相信每一个我们询问过的人、遇到的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者都和我们失地的命题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仅仅一面之缘让他们选择不轻易对陌生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羞涩的。偶尔我们还能遇到一些比较善谈,或者是比较年轻的人。他们会在了解我们的意图之后主动诉说他们所了解的情况,提供我们想要的信息。更有一位健谈的大妈,在我们问完问题之后意犹未尽,拉着我们聊天,谈一些其他问题。可惜我们的时间还是挺紧迫的,便向她委婉地表达谢意和离意,并在她开口要说下一句话之前赶紧离开。这也算调研过程中的一件乐事。
在整个调研中,让我最觉得难以解释的问题,莫过于在问之前,村民们总会问,“你们问这个有什么用?能解决问题吗?”村民总是比较实际的。他们关心问题的结果和收益。他们想知道回答问题有什么用。我总是不忍心对他们说这只是学生的一个调研,并不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如果说调研有带来的一点点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们走进他们,我们了解他们,但是我们了解之后所作的行动,却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改变,一些更直接的、他们想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