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实习实践经验 · 正文

实习实践经验

此夏铃溪个人总结(鲁杨)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3/08/16 点击量:

12天的此夏铃溪生活已经降下帷幕,说实话,我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后面的融入其中,真可谓是感触良多。

首先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下乡下乡,必然和我们以前在学校里感受有所不同,衣食住行我们都必须考虑得面面俱到。从医药箱到锅碗瓢盆,从出行踩点到实地调研,从每天买菜到烹调食物,其实说起来只是很简单的小方面,但实际上,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准备与困难:就拿洗澡方面来说,4个小厕所,37个人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保证大家都能有秩序的尽快洗好。至于最难以克服的便是衣服的问题,连续多天的大雨,导致大家的衣服都不能干,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晾到厨房的遮阳棚下,才堪堪解决这一困难。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我们此夏铃溪服务队都开始进行各种方式的自我调侃,真正体验到其中的不易之处。不过这些困难通过我们大家集思广益,万众一心的努力便也不称之为困难,充其量只是算是一道“开胃菜”罢了,毕竟我们的下乡在那时还只是刚开始。

重头戏来了!此夏铃溪的第二大难关——义教。身为义教组的一员,专职任务便是教课,但大家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而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就是一团糟。我们在寿场中学的授课也就这样不可挽回的开始了。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吵吵闹闹的无措到适时的提醒与全神贯注的听讲,从慌慌张张的备课到开发思维与互动的游刃有余,从支支吾吾的开课到尽情传授梦想与现实的认知。我们在跟随着小叮铛们一起进步,一起学习,其实,在我最后的认知中,我们不仅是为孩子们上课的老师,孩子们更可以称作我们的老师。我们已经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中束缚了自己的天性,将一切当做是一个任务,当做是一个口号,当做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而孩子们质朴的语言让我们得到了救赎。“此夏铃溪,聆听梦的呼吸”,这应该不只是我们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更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奋发的目标,一个属于我们的中国梦。在三下乡期间,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感受青春的朝气,夏日的活力,其实,这短短的12天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快乐,更多的是关于友谊,梦想,成长等一些问题的思考。

成长并非一蹴而就,梦想也不是一朝一夕达成,我们所需要更多的是如何一步步到达我们的目标,从而成就自己的梦想。基本学习知识语数外等科目的授课,知识扩展课程的开展,趣味运动会的寓教于乐,正是我们告诉孩子们如何到达梦想的途径。我们的中国梦需要的不是一群“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更重要的是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更甚者是自己的人生路。我们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给孩子们播撒一颗梦的种子,让那颗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底发芽,实现大家最初的最真实的触及内心的梦想。

而我们也从中学到梦想的坚持,很快我们所要面临的各种压力,更需要我们怀揣梦想,和这些孩子们一样,不惧困难,指引我们内心的方向,所有的艰难险阻都烟消云散,只有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此夏铃溪,聆听梦的呼吸”,这已经不是一句简短的口号,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我们和孩子们共同的梦想,让我们从心所向,直达梦想的彼岸!

上一条:此夏铃溪个人总结(杨玲)
下一条:月亮湾——青春飞扬的地方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