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回来以后,就一直待在城区里面。城区跟乡下的最大区别,我想是少了邻里的沟通,多了紧闭的大门。在城区里待得久了,难免会怀念三下乡时候的日子,在那小小的儒洞镇,能够看到每家每户都敞开的大门,小孩子们串门也是经常的事。各处都充满欢声笑语,虽然那里没有多漂亮的水泥路,更多的是黄沙黄泥铺成的路,一下雨就会变得泥泞不堪,但是那里的人们总是表现得十分友善和快乐。
作为支教组的一员,平时都是在小学里面教书,很少有机会能够出小学门口到外面走走。难得有一次机会能够跟调研组的同学一起出去家访,让我十分兴奋。记得那天下午,四个人穿着班服,有点浩浩荡荡之势踏出小学大门,穿梭于农村的小道中。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房子大多是平房,家里条件好一些的会建起两到三层的自家小别墅。小房子、大房子形态不一,但却没有丝毫的不协调,反而感觉是错落有致。它们不像城市的房子那样千篇一律、那样高的仿佛直插云霄,而是有更多的生气和亲切。
好不容易到了需要家访的小朋友家里,只见婆婆手里还抱着一个小婴儿,但却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还给我们倒了茶水。邻居看到我们来到这里,也纷纷围在门口张望。婆婆告诉我们,在镇里住着的人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轻力壮的人都出去打工了,一年到头也不能回来几次看小孩。我们由此明白,在学校读书的小朋友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很少能见到爸爸妈妈,所以他们的内心应该是很渴望得到我们这些老师的关注的。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她是留守儿童。她很乖巧、可爱,但是却不愿意讲话。每次我们跟她说话的时候,她都躲着,让我们很担心。我们了解到她是留守儿童后,尝试着多关注她,多跟她说话,几天下来,我们发现小女孩从躲着我们,到慢慢会对我们笑,再慢慢她终于说话了!听见她的声音,真好。她的声音,真动听。
家访的情景,婆婆手里抱着小婴儿。
家访结束后,婆婆还拉着我们,递给我们一袋满满的龙眼。她说那是当地的特产,每家每户都有种。那一袋龙眼,是我吃过最甜的龙眼。
家访结束后,婆婆送的满满的一袋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