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四天的“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了,这四天确实是一词不错的生活体验,有收获,也发现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不足。
因为我本身也是从小城镇生活的,所以来到下太镇时,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感觉到新鲜感,因为围绕一条街道形成的镇子的规模我也是见过的。下太镇,给我的感觉,似乎就是老家那般,可能要更不富裕。主街道也不宽敞,道路两边常散落一堆泥沙、石子,装运砂石的泥头车时不时压过街道,掀起一阵沙尘。大概因此,街道表面已破裂不平。因为跟随调研组外出调研,所以对当地的人文有更多的了解。这里的人们主要说着客家话,而且跟我所说的还非常接近,让我对这里产生了更多的亲切感。要知道客家话是十里不同音,纵使是世界客都梅州市内,不同镇的客家口音差异也很大。离主街道不远有个村子,听村委会的主任说,这个村庄大约有两三百户人家,这一片的常住人口大概在1000人左右,以中老年人为主,后生仔都外出打工了,很少留在村子里。还有矮矮的平房和老屋,来往的晒得黝黑的、扛着农具的村民,无不是是典型的中国农村的缩影。
起初来参加我们暑期班的小学生比我们计划中要少得多,勉强可以开两个班,而且年龄还参差不齐,从一年级到初二都有,导致义教老师在备课之时不得不考虑各年级的接受度,思考如何保证在降低知识点难度的同时不会让大多数学生感到无聊。就现在看来,老师们的授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起码学生还是比较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平心而论,我们这些老师不专业,而且支教的时间仅有十天,授课对象又不统一,所以这十天就知识上来说,并不能带给孩子什么大的、质的飞跃,但是在见识上、思维广度上,我认为还是会有较大的提高的,因为城市中的孩子,确实要比农村的孩子见得更多,只要小孩子们有听进心中,他们会有较大的收获。简单说来,在应试知识上,我们能给的很少,但我们教会他们看问题的不同方式。
我们的下乡队伍分成四个组,我是副队长,主要是和义教组以及调研组合作。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组长们在处理队员情绪的方式上的不成熟、领导力不足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了组长们对于工作的热情和辛勤付出。下乡队伍是一个整体,强调的是沟通与合作,我亦深刻感受到其重要性。我非常开心地看到后勤组经过这十天的朝夕相处,成员之间的感情深厚,组内凝聚力大大增加。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增加班级凝聚力也是此次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但有点可惜的是,各个小组之间还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各组之间的成员交集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在促进整个班级成员之间的熟悉度方面还略显不足。
这概是我下乡的所见所闻中的小部分,受篇幅所限。若今后有机会亦会提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