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人打了一通电话,说到录取,说到命。
现在的夜空,是漆黑的,虽然没有繁星满空,但这段日子,我们大小星星布满了整个下太学校。
快到十二点,大家每间宿舍早已关灯,这是与我们在广外所不同的日子。
而我,正坐在三楼宿舍的尽头,一个人寂寞地守夜。
一个人寂寞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想法溢溢而出。
说回三下乡吧,这是第一个我带头领导的活动,说实在,真的带领着这么一群数量不少、想法各异的人,才知道做头头的责任有多么大、处理起来有多么地烦心。
当初只想,当一个小小的后勤队员,当个老师,既干着自己喜欢的厨房活,又能给孩子们上课,享受回一次当老师的感觉。
没想到,最后却当成了你们的队长。英璇说,她相信她没有看错人。
说也奇怪,我们与下太的缘分就是这么凑巧。
上一届,政管已经和阳江的团委签署协议,合作三年。而今年,是第二年。
原本以为,就这么简单的抽个签,就能够把地点给敲定。
等了一天又一天,院实践部还不通知我们去抽签,原本还以为,实践部的效率为何如此之低。却不知,最后的结果却是阳江建设,只有一个基地能够使用。
一个学期以来的手气就是这么神奇,每次都是抽到中间数字,所以每次pre抽签小组都是由我来。这次依然抽到了中间数字,可是代表学校的数字是一。
就这样,我和两个副队,开始了我们艰苦地寻找学校作为基地。
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三十多个学校,无一有果。
有一段时间,接近放弃,甚至在想到时候应该如何面对全队。
幸运的是,最后邵兵书记帮我们联系到了这里——下太学校。
接下来就是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
说来我也是一个逞强的人,那时候我在文体考察期,极其煎熬的一段日子,我和嘉蕊、伟钧、泳欣四个人经常在办公室写策划、改策划,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情。
但也却义无反顾地接下了队长的这个任务。
那段日子,过着一两点回到宿舍,晾一下衣服,刷牙洗脸,坐到椅子上,开台灯,从背包里拿出来带去办公室还开着机的电脑,打开三下乡策划,继续修改的生活。
踩点的时候,校长对我说,“我们这里都是山里人,说话直爽”。
踩点的那天,我们从广州到下太,再从下太回到了广州,两种不同生活环境的相互转换,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也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孩子,但我的路走得很顺,我所接触的环境越来越广阔,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在广州、深圳或者香港,会感觉自己是一个不同世界的人,但我知道我将来的生活也绝对不是下太这般地方。这里很好,但有时候看着那些孩子,真心希望他们,能够他们能够通过我们,看到外面世界的另一番美好,将来能够走出这里,走得更远。
这段日子,作为队长,我总是要时不时都跟跟四个组,也体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不同的特色与辛苦。但对于小朋友们,我只能很遗憾地与他们有较大的疏远,在他们眼里,可能我是严肃的,他们有些小孩会很稚气、直接地说讨厌我,这些也都是童言。
以后也很有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了,但经历过便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