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小时前,我们与小叮当,哭着分别。4个小时后,我们看到熟悉的大学城,笑着欢呼。
4个小时,我们可以轻易的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小叮当依赖的老师,变成还在依赖父母的学生,从阳江农村一个吃苦耐劳的“大人”,变成广州城市还在温室的“小孩”。但是,对于我们的小叮当,他们能否也是如此呢?看得出他们对我们的依恋,可是,我们却不得不回到自己的生活。尽管回到广州与一些小叮当在Q上也常有联系,但是,词穷却是经常。除了叮嘱他们好好学习,似乎没有别的什么可说的。不同的生活背景是交流的巨大鸿沟,短暂的相聚时光不足以支撑长久的相续。
想起了早在出发前,就有师兄师姐说过,在支教过程中,你们难免会感觉无奈,因为你们的到来是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的,至少不能马上改变。所以,在出发前,希望你们好好想想,下乡对你们意味着什么,你们希望在下乡中做到什么。
话是听了,但是却被迎面而来的期末考冲击得没有好好想想,就匆匆出发了。
14天的时光一下子就过去了,坐在回程的巴士上我还有种错觉,是不是我们现在还在出发的路中,我记忆中所谓的时光只是梦一场。然而,待感性冷却,待悲伤冲淡,我又可以那么清楚的明白,此刻,我们的梦一场的确是结束了。因为,即使是心中以为白驹过隙的时光,终究没有匆匆得忘记给我下乡的答案——我们到底给他们带去了什么,又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有一个小叮当很好学,在课堂上,总认真听讲,回答老师问题。也是他,每次有老师说要教什么的时候,他都会马上停止打闹,拿着纸笔过来认真听老师讲。他并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但是,听说我们这里有义教活动,他就过来了。是这个学生,让我体会到为人师的感动以及慰藉,你做的事情或许并不能在你所有的对象中得到反馈,但是,哪怕有一个,你的所作就不是白费。
还有一个小叮当告诉过我,他的愿望是好好读书,因为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成绩很好的姐姐被迫退学哭得很伤心。后来,家访的时候了解到,他成绩不是很好,而且读书也不是很积极。理想与现实不能接轨,我不知道隔在中间的是什么,但是,或许,可以叫做无奈。
有个女孩,经常拿着手机给我们所有人拍照,当然,她镜头的对象不止是人,还有景,还有,情。昨天,她发了她之前拍的照片给我看,她说,她想当摄影师。我没有评价相片的角度,没有提及成为摄影师的成本,我只说了,有梦想,好好加油。我们三下乡的队伍是此夏铃溪,口号是聆听梦的呼吸,但是,我实在无法确定是我们启迪了他们的梦,还是他们的梦触动了我们和我们的梦。
面对落后的教学设备,不均的教育资源,无奈的留守现象,我内心的酸楚在一丝一丝的发酵。然而,在他们的不谙世事又充满憧憬的笑容面前,我却是没有理由,没有资格这样的。所以,即使是老掉牙了俗套了,我也还是要说,小叮当们,教会了我感恩和珍惜。
有个四年级的小孩因为父母是学校的老师,所以也过来参加我们的义教活动。他每天除了午餐晚餐还有睡觉时间,基本都混在学校了。他爸爸问他:“你为什么每天都去学校,到底有什么好玩的?”他幽幽的回了一句,“你们大人不懂的。”他爸爸转述给我们听得时候,我内心感动得一塌糊涂。在大学,有太多的时候被推动成为大人,现在,却有个小屁孩,把我们归进他的圈子,骄傲的宣誓着我们的默契。
或许,我们三下乡带给他们的东西,是无关知识,梦想,人生,是无法用“有意义”的标准去考量的。
我们带给他们的,仅仅是那些叫做“你们大人不懂” 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