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的一封标题为《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信被广为转载和评论,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批评和声讨大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的支教活动。
我认为,这样一封信的出现能够引起网友尤其是大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是很好的,无法否认,信中的一些观点犹如劈头盖脸而来的一盆冷水,让人们看到了一些赤裸裸,令人无法直视的事实。但是,我并不完全赞同这封信的所有观点,至少它不适用于评价所有的支教活动。
首先,大多数的支教活动不带有任何强制性质,所以信中说到的“让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每个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喜欢这种支教活动可以不参加,而且违心地参加也是对大学生的不尊重,就拿我们仲情义夏服务队的例子来说,在我们进行前期的踩点和宣传工作时,孩子们都对我们即将开设的课程充满期待和热情,但是为了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不得不限制人数,并由当地小学的校长从报名的孩子中择优录取。
其次,对于信中谈到的大学生炫富以及受到当地领导的各种特别招待,我认为这是极个别的现象,因为在三下乡前学校和学院一般都会对各三下乡队伍进行强调:不能接受当地领导和家长过高的招待,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麻烦别人。我们队伍就曾受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盛情邀请,但最终被我们婉拒。
最后,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我们确实不能为孩子们传授多少知识,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支教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队伍的一次备课总结例会上,有个同学说他听到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奶奶说她不想读书了,奶奶问她为什么,小女孩说因为就算读到六年级最后还是要出来打工,不如干脆现在就不读了,早点去打工。很难相信这些话是由一个还在读二年级的小女孩口中说出来的,当时我们就意识到为孩子们带来思想上的引导比向他们传授书本上的知识重要得多,所以后来我们修改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两节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语文课,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对孩子们进行引导。
总而言之,我认为三下乡支教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能够实现双向交流和共赢的形式,不敢说为当地教育带来多大的帮助,至少能够给孩子们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假期,又能积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