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7月13号那天清早,带着一股莫名的对于未知半月的期待,我们踏上了此夏临溪的征程,在车上睡了醒醒了又睡、颠簸着近7个小时,终于踏上了那片土地——一切看起来那么平静:篮球场上几个小男生在撒汗,一旁的板凳上三三两两地坐着几个小女生。面前是一条两旁站立着棕榈的校道,校道两旁是操场和教学楼,校道引向我们后勤的宝地——厨房。还记得那天天很蓝、晴朗的天空不带纤尘,空气也仿佛清新起来。
次日,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和孩子们接触的时候。男生女生界限分明地坐开,让我不由地想起、在这个年龄的我们也是如此:男生和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男生女生之间好像有一道鸿沟、大家都不好意思跨过。那时候的我们,真的很单纯。我们队里面的师兄的孩子王气质一下子凸显出来,小男生们都绕着他打转,众星捧月就是这么说。
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之间的日子,我每一天的行程就是“集市——厨房——住宿区”三点一线,单调、却不乏乐趣。本想着在半个月的亲密接触之后的毕业典礼会带着哀伤,但是它却欢快得出乎意料。随着毕业典礼的结束,我们的下乡之行也即将落下帷幕。
而今闲适地坐在家里,忆起那历历在目的时光,要说我学到什么、其实也谈不上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慨,倒是有些风轻云淡。
每天清晨,都是看着已经起床了一半的人空空的床位起床。我本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并不会倾向于起早贪黑;但我也不是一个懒惰的人,看着大家都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一天,潜意识告诉我:你不能偷懒、你也要投入到你的今天里去。这样的一个念头是每天早上支撑我离开我的“床”的动力。不能说这样每天定时早起的半个月改变了我的作息,不能说这半个月教会了我何谓勤奋,这还不能说明什么。
每天饭点,在走去厨房的路上顺带弄清楚需要打饭给谁,然后在大伙开饭前把他们的饭食准备好,送完饭后再折回去吃饭。有人说,要是没有我每天定时给那帮不能过来吃饭的队友打饭的话会每天饿死几个人。其实这只是我的分内事,作为后勤的人就是要管大家吃饱不是么。要说真学到点什么,那就是把35个队友的碗筷都认识了个遍吧。
既做了后勤的人,就已经做好了和孩子们的感情不会很深的准备。就算是我那两个小叮当,前前后后我也才见过她们5面左后。一个活力四射、霸气外露,一个沉静内敛、知书达理。志媛那孩子还是一副小孩子样,天真、会欺负男生、对女生温柔爱护,喜欢说话、喜欢粘着人,我们返程那天她泪湿的双颊和不舍的眼神仿佛还在眼前。和她相反的拾娣却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孩子,她那和她这个年纪不相符的沉静大大提升了她的魅力,我甚是喜欢这孩子。
要我总结出什么我学到的东西,我也说不出来我学到了什么,那十四天里一切的一切,就那么风轻云淡地过去了、那么淡淡地经过我的生命。而那份风轻云淡却在我心田荡开层层涟漪,那浪轻轻地拍打着我的心房、久久不停。或许是和寿场中学那几百平米悄悄地联结了一份情缘吧,抑或是和那九十多个孩子不紧不松地结下了一份情谊吧。或许的或许,就是这样的风轻云淡给了我十四个朝夕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