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访
三下乡支教活动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大家似乎都陷入了疲倦期,对自己三下乡的意义也感到一丝的迷茫了。我们越发的想家了,想回到那个自己真心依赖的港湾。但是其中又似乎夹杂了一些对这里的不舍的情愫,让人心里矛盾不已。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三下乡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这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真正能带给他们什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吗?我们都迫切的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更多。但那似乎又时间太短了,能带给他们的东西真的很少,我们又似乎有点力不从心了。
或许我们更想带给他们一些思想上的启发和引导,希望能为他们的人生指引一个比较光明的方向。毕竟知识的传授是一个相对比较长期的过程,在这么短暂的日子里,传授给他们的知识真的有限的,但思想的引导和梦想的启发,却可以比较长久的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甚至带给他们梦想的启发及以后努力的方向及力量的源泉。让他们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了解了解他们完全未接触的新事物.新概念,启发他们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向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为此努力学习,拼搏奋斗,坚持不懈。
或许曾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三下乡也不是那么有益,甚至弊大于利。或许有些人会认为在这短暂的日子里我们并不能真正带给孩子什么东西,只是满足了大学生体验生活的需求。大学生们玩的差不多了也就回去了,搅乱了乡村原有的平静与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都无可厚非,只能大家见仁见智。
或许应该真正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孩子们才最有发言权。但这个活动既然存在了这么久,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当然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经验不足,对一些突发的教育问题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案,他们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的恰当与适度等。例如一些大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案趣味性较强,想着教学改革。殊不知这些孩子喜欢上这种教学模式以后,却不喜欢自己原来的上课模式了,继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了。毕竟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能力有限,并不能掌握并运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而且,应试教育还是中国教育的主宰,城乡教育资源的不足等等,乡村教师又顶着升学的压力,他们也真的力不从心,难以和大教育环境抗衡。
或许,大学生支教之路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