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读《目送》后有感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4/11/06 点击量:

《目送》这本书,第一篇文章就是《目送》,个人感觉这篇文章是最感人的,《目送》这篇文章的主旨我觉得用龙应台的一句话可以很好的概括: 不必追”、“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初看这篇文章,感觉十分的伤感,但是浏览第二遍,反而觉得颇有些豁达之意。大儿子安德烈小时候很粘作者,但是长大以后却变得冷冰冰,这是龙应台很痛心的一件事情,对于遥在他乡的儿子,若干年不见,不免有些生疏,而且,儿子的路,作者没法一直陪他走下去。

自己的父亲,开着小货车送身为教授的作者去大学上班,为了女儿的面子,父亲开车走的侧门,而且最后告别的时候还向女儿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很难想象一个父亲会对女儿说这种话,而且,从这句话我也体会到父亲的爱或许并不总是沉默的。在父亲去世后,作者渐渐明白:“所谓 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生老病死我们无法抗拒,一些路,我们注定会没有家人的陪伴,一代人目送上一代人离开,然后在下一代人的目送下踏上路途。我们的父母会一天天的老去,而我们只能抓紧现在,或许那么一天,我们只能自己走在人生的路上,拥有的,只是对于父母的记忆。

在《山路》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几乎和文章没有什么关系,却是 我最有感想的。文中作者去听蔡琴的演唱会,文章写道前排有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她的视线,在后面的文章中我惊讶的发现,这个头,龙应台毫不掩饰的说: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这正是我惊讶的地方。龙应台任台北文化局局长和台湾 文化部部长,是马英九亲自去法国请的。而且作为台湾当局的最高领导人,龙应台在文章中毫不避讳的讲:讨厌的头,我不由得对台湾的自由文化氛围和出版刊物审查制度心生敬佩。龙应台是台湾报刊“解严”推动者,也曾批评过大陆的民主。试想,如果一个大陆作者在文章中写***主席的脑袋是个讨厌的头,这本书能不能出版,这个作者能不能畅所欲言就不得而知了。接下来龙应台说马英九:“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龙应台说在政局中,这些领导人,不能倒退,也不能停滞,一切身不由己。我只能说,作者对政局的描述,一针见血。

《目送》系列的另外一篇文章《相信与不相信》不知为何在很多网络版本的《目送》中是不存在的,龙应台自己曾说,《目送》在大陆反响最大的其实这文章。这篇文章文笔风格和整本书的散文不同,很有批判性的哲思。作者说:“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之后的几段也是这样的反思。”如此有批判性。然后我也微微明白了这文章没法在网上流传很广,只能在纸质版的书上看到的原因。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一味的吐槽批判,在最后,作者谈到了一些以前不相信现在相信的话: 性格决定命运”“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于这篇文章,我想到的是,一些东西,我们会把自己见到的看到的认为是本质,把自己的经验当做标尺。其实,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了解的现有的事实一定是正确的呢?就像所有的舆论背后总会有一只手作为导向。但是,一些美好的东西,我们 却是要抱有希望和信任的。

上一条:所有的孩子都应该享受同等的待遇
下一条:幸运,只因为你踏实肯努力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