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4/10/25 点击量: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海报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讲述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寄宿学校的故事。在这里,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音乐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的淋漓尽致。而在这部出色的电影中,同样展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系列理论思想。

一、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

以一般视角来看,我们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哈森校长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错误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没有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但或许出于电影效果----影片本来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马修学监的陪衬,夸张的表现手法自然可以理解。

相比之下,马修学监便是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以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孩子皮埃尔为例,从“天使面孔、魔鬼心灵”的问题少年到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的整个人生转变与马修学监有莫大的关联。他被强制送到这所特别的寄宿学校,而这里的学生大部分和他一样都是问题少年。孤独、偏激的学校生活让皮埃尔感到更加不舒服,他调皮捣蛋,经常因违反规定而被罚做清洁、关禁闭,但是他却天生有一副天籁般的嗓子,对马修老师来说,这匹千里马是难得的,所以尽管异常辛苦,他仍然用自己的大爱去感化这个少年。当皮埃尔误会马修与母亲在一起而闹别扭时,马修老师采取了故意漠视的态度,他取消了皮埃尔的独唱,让他意识到合唱团并非缺他不可,而每个人也不能只在乎自己。女爵视察学校时,马修对站在一旁以为自己只能当旁观者的皮埃尔做出独唱的指挥手势,时机恰好地让这个孩子学会了宽恕和感恩。皮埃尔的天籁之音响起,马修最终以音乐打开了皮埃尔的心扉。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中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的需要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生长的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是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它们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马修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

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

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佩皮诺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尊重的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科宾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藏“坏孩子”的“同谋”。

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皮埃尔身上,可以说,完全是马修的慧眼识珠,为皮埃尔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马修的行为符合了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三个基本条件:

1、真诚一致。在获知将马桑大叔眼睛弄伤的孩子就是乐格克后,他将乐格克扭送往校长的办公室,在听到被校长体罚的学生的叫声后,他决定私下了结这件事情;在发现郭邦偷了校长的十万法郎,而目的仅仅是为了买个梦想的热气球时,他答应帮他保守秘密,当然他做到了,虽然这更加增进了校长对他的不满。他对他的学生真诚并且宽容。

2、他做到了对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知道学生调皮甚至冷酷后,他对每个学生也报以积极的态度,即使是智力低下但却有邪恶倾向的蒙丹也不例外。他觉得他们如同音乐一样“前方总有希望”。在第一节课上他让孩子们写下了自己将来想做的职业,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理想并应该有理想的。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3个消防员,2个牛仔,1个驯虎员,4个亡命徒,2个间谍,一个热气球驾驶员……”,他觉得所有人的梦想都没好极了,我们可以认为马修老师是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可以说他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无论如何有梦想都是好的。

3、他具有同理心。他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为学生考虑。在莫杭治因画了“校长吃屎”的漫画被关禁闭期间,他没有告诉这位可怜的母亲莫杭治在关禁闭。反倒说莫杭治牙疼,去拔牙了,为一个有恋母情节的孩子保住了在母亲面前的尊严。在小佩皮诺被校长提问时,为了避免其被罚抄,他在校长背后做手势告诉他答案,此外在处理乐克弄伤马桑大叔眼睛和发现马邦偷钱的事情后,他都替学生考虑了很多。因为他知道,教育的最终目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哈珊校长的体罚下,是不能帮助学生改正的。因此,为了达到纠正孩子们的错误行为及教育的目的他采取了独特的惩罚方法。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

该影片中,还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哈森校长之所以会采用异常粗暴的方式,是因为他不相信这些学生,他不相信问题学生具备与一般学生一样的内在学习发展动机。因此,他认为只有采取异常的外部强制性措施,才能保证让这些学生变得正常。

而马修老师则是怀揣着一颗平等、尊重之心,用真诚的爱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他相信这些学生,相信他们没有问题,他们和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只不过各有特色罢了,而老师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发现这些特色。或许,皮革马利翁效应正好可以用来解释影片中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特别是在皮埃尔和纵火者两名孩子身上对比十分鲜明:一个被马修老师发现是千里马,是音乐天才,因而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另一个被校长坚持认为是偷钱贼,是惯犯,因而最后真的变成了纵火犯。教师的期待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是这么巨大而可怕,这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时刻警醒的。

五、小结

《放牛班的春天》就如同它充满正能量的名字一样,借影片中合唱团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歌颂了人本主义教育对行为主义教育的伟大胜利。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的争论,是自1657年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产生开始,便贯穿于整个教育理论史发展的两大主题。因此,这部电影也是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资源。

上一条:那里
下一条:孤单+陪伴=孤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