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粗论韩非子的政治观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4/11/16 点击量:

(一) 变革观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主张变革,反对复古。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反映他这种观点的话,如“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他认为时代在进步,实际的情况是不同的,不能盲目模仿旧的制度,否则只会导致国家灭亡。

在我看来,我认为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就拿《五蠹》中的辩论来说,古时候,周文王处在丰,镐两地之间,徒弟方圆只有百里,他通过推行仁义的政策而安抚,感化了西戎,从而称王天下。但是在徐偃王时期,他的土地由五百里,他也效仿周文王推行了仁义政策,虽然许多国家纷纷割地朝拜他,但是唯独楚文王十分担心他强大起来危害自己,便出兵把它灭了,同一种政策却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就是因为徐偃王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依旧仿照旧制,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不正是体现守株待兔之理吗,没有变通,依然守在树桩前,等待下一只兔子撞到树上。只有时刻关注实际,懂得变通,才能长远地生存。他的变革观,我认为在当时是十分超前的,很少有人能看到这种具有哲理性的东西,他的变革观在一定程度上和如今中国的核心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相似,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中,也强调以客观的实际为主,用发展,务实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我觉得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慈禧没有看清楚当时中国的局势,而盲目地开展的清末新政,结果不仅没有起到维护清王朝地位的作用,反而是自掘坟墓,不久便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而毛泽东看到了当时民众追求民主和解放的实际情况,变革了自己策略,切与群众保持联系,最终解放全中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缺陷,因为它过于强调变革,强调实际,从而全盘否定古制,我觉得过于片面和绝对了,反对盲目模仿和安于现状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即使是旧制,它也有很多长处,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果精华和糟粕都被一箩筐全部摒弃的话,我觉得是很浪费的,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定出新的对策是好的,但是我认为如果能够吸取旧制中长处,与目前的制度有机结合,那么效果会更好的,就拿徐偃王的例子来说,灭亡不仅仅是因为他一味效仿旧制,推行仁义制度,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如果楚文王没有较强的忧患意识,那他也不会遭受灭顶之灾。就算他不施行仁义,相反而是以暴力来使那些周边国家屈服,以巩固自己的地位,那么我觉得这样一来,他的国家会更加艰难的,如果他能将强权和仁义适当结合,对适当的国家采用仁义,而对于像楚文王这种人,给予强力的打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我们不仅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调整自己的步伐,更应该不断吸取前人的精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远。

二)统治观

在对于国家统治上,他主张宣扬强权政治,任法术而尚功利,而反对仁义政策,他的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意思就是说所以奖赏莫过于丰厚而且守信,让人民获利;惩罚莫过于重而且一定,让人民畏惧;法莫过于始终如一而且稳定,让人民知道(法的尊严)。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是个十分强调规矩的人,决不允许有丝毫的怠慢,赏罚也是一样,赏就要赏得多,罚也要罚的重。我觉得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因为法律是一个国家运行的铁的纪律,是国家秩序坚实的维护者,它体现了法律至高无上,虽然当时时的律是统治者的法律,但是他的法律意识意识在今天我们也在沿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的法律是按统治者的意志而制定,而丝毫没有考虑过百姓的感受,并且韩非子极力反对仁爱政策,我认为这样的统治是绝对不会久远的,因为它脱离人民,脱离了群众,虽然在某些方面是应该用客观的条件去约束主观的情绪,但是我们不应该完全忽略百姓的感受,完全不顾及百姓的主观精神需求,在这样的统治下,百姓一直被强权所约束,这样百姓是麻木的,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打天下, 解放全中国,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拥有魄力的同时密切联系了群众,为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着想,所以他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最终解放了中国。所以我认为,就算是统治也不能把人民当做机器一样,强力的规定和约束是必须的,但同时也要顾及人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达到长远的发展。

上一条:星期二箴言
下一条:《丑石》有感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