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和同学结伴去到番禺区的艺陶工作室,学习做陶瓷。
这个决定有点偶然,因为是无意中在网上浏览到的,我和同学一拍即合。
工作室的地方有点难找,搭乘地铁和公交之后,我们还步行了15分钟才到达。
工作室的老师告诉我们,做陶瓷先要从和泥开始,我们刚开始得到的是一团硬邦邦的陶泥,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它捏开,变得有弹性和柔软。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加水,然后调节手上的力度,进而使陶泥有充分的水分,便于接下来的操作。我感觉自己做得有点辛苦,因为陶泥太硬太大块,两只手都不能握拢,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努力使陶泥柔软下来。
经过半小时的努力,陶泥终于变得柔软了,我的两只手也糊满了黑色的陶泥。这时候,终于可以开始给陶泥塑形了。如果说和泥是做陶瓷的基础,那么塑形则是做陶瓷最重要的一环,这个过程是给它定型,决定了它的外观和结实的程度。
工作室内景
首先,老师教我们把柔软的陶泥用力摔到转动的圆台上,并双手用力使它粘附下来,紧贴圆台。接着双手合拢,使陶泥慢慢形成圆柱状,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用心,稍不小心陶泥就会偏离中心,更别谈后面的制作形状。之后两手拇指往陶泥中心顶端慢慢用力向下按,使陶泥成为中空的柱体,然后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手的力度和角度,做出需要的形状。因为长时间使手贴紧圆台,飞速转动的泥溅满了双手,而且摩擦也很大,手变得刺痛,不过想到可以亲手做出自己喜爱样式的陶瓷,再辛苦也可以克服。
陶瓷的成品展示
最后是刻字环节,我在自己做的碗上刻上了自己的姓名缩写,也算是有独特之处了吧。工作室的老师告知我们,一个月后可以过来取走帮我们烧制好并且上好色的成品,我们非常开心。
之前还没有来的时候,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更多的是体验一下做陶瓷是怎样的,并没有对它有很浓厚的兴趣。现在,在经过亲身体验之后,我看到工作室的老师把每一位客人都当做是学生很用心地指导,她们重复着一样的工作却并不觉得枯燥无味,而是当成每一次创意的展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做出来的陶瓷也自然是各不相同的。
联想到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事情可能都在循环往复,学习、工作、生活。但是每一次重复可能都不一样,因为这其中有我们身处的不同的环境,有我们怀着的不同的心情。我想,抓住那点不同,然后给自己一个创意的施展空间,生活必将变得有趣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