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走进悲剧,走进朱光潜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4/08/21 点击量:

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是他留法期间用英文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书1933年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出版社出版, 半个世纪后,方由张隆溪译成中文,被大家认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释和批判西方悲剧理论的著作。屈指算来,朱光潜先生作者写作此书时,也不过30余岁。《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悲剧心理学》是他早年撰写的与心理学有关的三部美学论著,而《悲剧心理学》又是他美学思想的发端。

朱光潜先生在欧洲留学期间,其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他在给《悲剧心理学》写的《中译本自序》里说:“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的唯心主义信徒,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书中的概念和观点很多,而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悲剧快感。”所谓悲剧快感就是为什么喜欢悲剧。对于悲剧快感的看法,朱光潜先生介绍了以法国学者法格为代表的恶意说,和英国学者博克为代表的同情说。

泰纳会对你们说,你们身上还有那些野蛮的大猩猩的痕迹。你们知道,这就是说,人是稍稍有些变化的“野蛮的大猩猩“的后代。淫猥的大猩猩爱看的是喜剧;野蛮的大猩猩爱看的则是悲剧。”

以上是关于恶意说观点的一段话。言下之意就是人类本性中嗜血的野蛮凶残的本能会使人们在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感到快乐,而正是这种快感决定了他们能接受悲剧中的可怕毁灭,甚至乐于看到他人的死亡和不幸。而博克认为“在悲剧中揭示出来的正是人类高尚的精神。人在观看痛苦中获得快感,是因为他同情受苦的人”。博克强调人类天性中善的本能是人们喜欢悲剧的动因。非常明显他们的解释都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审美经验,尤其恶意说的观点认为我们从悲剧中获得的快感就是幸灾乐祸实属片面。并且要我们接受我们欣赏悲剧就是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也是件困难的事。

朱光潜先生指出他们混淆了现实苦难和作为艺术品的悲剧之间的区别,混淆了审美态度和批评态度的区别,其实也就是混淆了悲剧艺术和现实道德的区别。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天性和他对悲剧的喜好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他认为不排除有些人是因为幸灾乐祸或仁慈才去欣赏悲剧,但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的恶意说和同情说肯定不是悲剧快感的原因。我们在欣赏悲剧时不仅会产生快感,还有痛感。朱光潜先生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痛感如何转化为快感的。心理学认为,如果人心中有郁结, 不到及时的疏通,心情就会郁闷烦躁,陷入痛苦之中,相反疏通后就会云开雾散,就能产生快感。在强调痛感之所以能转化为快感是因为痛感被感觉并得到表现,从而缓和了因痛苦而郁积的能量。朱光潜先生利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解释悲剧快感的悖论,不仅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同时也和我们的审美经验一致。

原以为《悲剧心理学》是讲述人生的悲剧等道理的书,但是在翻阅是时才发现,原来是讲述文学的悲剧。虽然出乎了意料,但是也别有一番风味。字里行间,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论述,都在引导我的思考。我从未研究过的悲剧竟隐藏着这么大的奥秘。尽管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的重心是在评论分析历史上一些哲学家、美学家们的悲剧快感理论,在阐释各家悲剧快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悲剧快感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悲剧的快感问题、对悲剧精神和悲剧中的命运感都作了既符合我们的审美体验又富有创新性的论述。朱光潜在中译本自序中说:“我一面校阅这部中译本,一面也结合到我国文艺界当前的一些论争,感到这部处女作还不完全是‘明日黄花’,无论从正面看,还是从反面看,都还有可和一些文艺界的老问题挂上钩的地方。”

上一条:时间没把我们演变成一个酒鬼------我们还是我们
下一条:为何走向奴役之路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