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在第二届国际论坛当志愿者的时候,一位高翻学院的师妹雀跃地问我来自哪个学院。 我说:“政管学院”。她欢快地点点头,最后还是禁不住问了一句:“政管学院全称是什么?”
在广外,“政管学院”似乎天然地被置于一处比较尴尬的位置:缩写名称上,其联想关联度较低,更经常性地被诠释为“政治管理学院”或“行政管理学院”;专业设置上,内设四大专业,但专业之间的跨度与种类归属的确让不少人感到费解;而在一部分政管的“自己人”看来,政管就是个“小学院”,专业、班级不如别院多,活动不如别院丰富精彩,获得的重视度不如别院高;至于在自己的班级里边,大部分人的第一志愿专业都并非是如今的行政管理,甚至都不是政管学院。历经大一之后,一部分同学认为,专业学习理论过多,空泛无物,无法掌握到较实际的、应用型的技能。
以上种种的印象,即使是如今,在内在外,都没有完全消弭。作为一名要就“政管”说说事的政管人,或多或少会被贴上“自卖自夸”的标签。但也只有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有资格说出最真切的体会。
当年我是凭着自己在高中时期的政治专业惯性——而不是基于细致的了解抑或是兴趣的触动——而选择了行政管理,选择了政管学院。学院设置的专业班级相对较少,即使当年初来乍到,但很快就可以对学院的架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陌生感是消除得最快的一种感觉。大一的时候,一般只要加入一些部门或组织,借助六度空间理论,要想认识全学院的学生甚至老师也并非是一件难事。政管的“小”,使得我们可以全院聚集在一个大教室听讲座、开优班评比大会,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一齐热闹一齐欢呼;政管的“小”,是一种“灵”,一种“精”。也正因为这样,政管人之间的熟悉感、亲和度与凝聚性具有的天然优越性非一般大型、超大型学院可比。
如果说“小而精”更多地是使政管人从中受益,那么政管的人文情怀则是可以投射到全校甚至全社会的特质。虽然政管不具备的正是很多人渴求的“技术活培训”——像会计、计算机、广告设计等等,但如果重新审视一下教育,起码是本科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我们会发现,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有主动思维的、能批判思考的独立人”,而并非只是“技艺娴熟的工匠”。社会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人,也需要参与社会管理、读懂社会民生的人。而如果细看政管的专业,行管、公管专业关乎国家与社会的运营与管理,让学习者有机会从平民百姓以及领导要者的角度去审视社会的发展,从而激发更为强烈的公民责任感;心理专业从一个更为细腻的角度去审视人的自我,透过社会的心理学现象以及人内心的发展规律去探讨使社会更有效运转、人类生活更幸福美好的策略与方法;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色彩更为鲜明,特别是在中国高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的今天,“助人”更多地是对人内心的关怀。而社会工作是正致力于搭建社会与人的内心之间沟通的桥梁。
那天,仲伟合校长一句“广外不是985,广外不是211,广外就是广外”说到了不少广外师生的心坎上。而今天,“政管就是政管”会成为多少政管人的心声呢?想当初,大家从五湖四海聚集而来,命运就为我们安排好了这一个名为“政管”的家。如果用毕淑敏女士的话说,这可是我们上辈子五百次回眸换回来的缘。家里边会有拮据困窘、纷争吵闹,但家里的踏实安心、亲和熟悉、患难与共是无处可比的。家就是家,那一处漂泊在外最想念的地方,那一处已经扎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