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生命最后的摆渡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4/05/08 点击量:

《入殓师》这部电影曾在硬盘里存留许久,我却迟迟未有勇气打开。这名字本身就让人望而却步。而当近来思绪疲倦无意打开,却意外地收获了一场彻底的精神洗涤。

剧情的吸引性并非这部电影的亮点,影片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入殓程序,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遵循严格的秩序,庄严的仪式感就此印刻于我的脑海。

生命就值得赞美,就该被如此尊重,不管是活着,抑或是死去。庄重严肃的入殓仪式,不可不说甚至到了精致的地步。入殓师温柔谨慎的表情和动作,让你看到那份对于生命的敬重和爱惜。化妆的过程尤为震撼。要让僵硬、沉色的逝者生前最动人的一面展现出来,入殓前的逝者表情安详亲切,仿佛灵魂没有逝去一般。在影片中,入殓,是一个赋予逝者灵魂和尊严的仪式,触动着生者的灵魂与内心。升华了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大提琴凝重的低沉徐徐响起,我沉浸于这短暂而神圣的仪式感中无法逃离。

每一个合格的入殓师,如影片中的小林,亦让人心生敬佩。他们都是体验着生与死永恒哲学主题的践行者。表面上他们帮助着逝者,实际上宽慰着生者的心灵,人活着都不能避免的要追求平衡,当逝者远去,生者依然要艰难的前行,那种情感的冲击是平衡仪上打破平衡的砝码,一边高高翘起,另一边是沉重的凝思,这时,入殓师衣着正式,动作轻盈的抚平逝者的面容,肢体,清洗、擦拭那副世俗的躯壳,将生前的音容笑貌带到亲人面前。每一次在余光蔑视中来临,却在深深鞠躬跪谢中离去,他们消耗自己生命的能量,给逝者最后的生机。

但震撼的同时亦有不解。又或许是仍未看开的倔强。曾亲眼目睹过亲人的离去,因为突发的急病。离开前两天还在嚷嚷着自己一定要活到百岁,噩耗传来的时候所做的第一反应只有无法置信。“她走了,再也不会回来”这个概念直到今天都似乎好像无法为大脑正常接受,什么叫走了,我总觉得她去了一个什么地方,一定有一天会回来。原来爱与亲情,可以这般顽固抵抗生理。直到我跪在她的面前,看着她面容安详地被火化,我依然觉得她只是去了“哪里”。

你能坦然接受一个亲近的人突然变成一捧轻灰吗。那个有血有肉的,怀抱温暖的,面容安详的,在你身边十几年的人。

为什么要给每一个逝者化一样的妆。很多人,包括我的她,根本不想走。他们的表情,不该都是这个样子。是的,生命最后的仪式是对生命的尊重,但从实质来说,何尝不是生者对自己的安慰?因为生前的无法报答,生前的不够珍惜,只能在生命的最后用这样的方式弥补。

棺木是我送你离开的大船,载着爱的你去远行,码头是你入殓的卧榻,我们与你挥手告别,或亲吻,或微笑。入殓师动作轻盈地抚平你的面容,肢体,清洗、擦拭你世俗沉重的躯壳,将你生前的音容笑貌带到我面前。多么渴望这神圣的礼仪能送你满足地离开,可是大船呵,你可否有一天再载她回来?

上一条:随笔
下一条:史诗与田园牧歌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