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觉悟中觅寻真理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4/10/09 点击量:

一枝独秀开正艳,狷介狂傲众人羡。政治潦倒心失意,才华锋芒实难掩。这便是对陈独秀生平最好的概括。“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用这句诗来形容这位独领风骚的爱国民主先锋则最为合适。这一篇《吾人最后之觉悟》正是阐述了他的政治与伦理观念。

陈独秀先生始以“生死”观引入,紧接一句“人之动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后之觉悟也。”便使人知晓本文意在让众人明白——应在思考中觉悟,在觉悟中寻觅真理。

陈独秀先生在正文的开始就讲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的影响,“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 他分了六个时期对这个现象进行了阐述,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到对中国产生影响,再到引起中国全社会的反思与争论,西方文化对应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第一期为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知之者甚少,唯徐光启一人独醒。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中国新旧相争之始。第三期在清之中世,鸦片战争使清朝人看到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发展程度,而失败则使人惊醒,中国开始反思,重视并研究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从而有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同时洋务云顶也将这种讨论与探索传入民间,进一步扩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第四期在清之末季,“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戊戌之变。短短百日。而“新思想渐拓领土,遂由行政制度问题一折而入政治根本问题。”第五期在民国初元,康梁所提倡的变革仅停留在行政制度的优缺问题上,“而于政治根本问题去之尚远。”但如此执政,终会引起人们的思考,“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进而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而第六期便是“今兹之战役也”了,也正是陈独秀等一批有识之士备受打击的时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是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专制制度,“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因此引发了陈独秀先生对民主与共和的进一步思考——“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而至于那第七期,是“民国宪法实行时代”,这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先生认为,实现共和,需要两种觉悟。其一为政治的觉悟,必须为多数国民的觉悟,才有意义,立宪政体、国民政治,靠的便是多数国民的政治觉悟。其二,伦理的觉悟。“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陈独秀先生在本文的背后,总结了明清以来的各种觉悟,“学术”,“政治”,进而“伦理”,揭示出的是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渐次演进的历史逻辑。每一次的觉悟都伴随着巨大的伤痛。而“伦理的觉悟”作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带来的是新文化运动之伦理变革的时代主题。下面是我在阅读后的一些思考与感想:

1、关于“六期”的思考

陈独秀先生不仅作出了可以说是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西学东渐历史分期,同时,他对“六期”也进行了自己的思考:真正的变革不是来自器物之变革,也不是来自制度之变革。要让器物为国民所控用以捍卫国民之利益,让制度为国民所知用以实现国民之利益,这就需要真正的变革,需要最后之觉悟——思想的解放。

“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摘自——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以上为陈独秀总结中国当时弊病的所在与解决方法。

看回今朝,与那时候想比,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现在所处的时代、所处的中国,既无外患侵袭又不需割地赔款,没有烦扰的内战、军阀的割据,人们也无需时刻担心饥荒与恶疾的来临。但是否只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时才需要思考变革之事呢?现在的我们就无需做出任何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

众观现今国际形势,由于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我国周边并没有想象中的“平静如水”。且不说前一阵子日本钓鱼岛事件沸沸扬扬,菲律宾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朝鲜半岛的核武器事件掀起的波澜,就看中亚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制造出的“昆明火车站事件”,藏南地区中印度的侵犯与挑衅,已经是威胁重重。更何况台湾未收,美国全方位的威胁使得中华未全!再说多少地方为追求经济不惜牺牲环境,pm2.5急剧上升,大型城市扬尘飞舞,更有“伸手不见五指”。是的,我们虽无人民颠沛之忧,但我们仍面对一系列外国的挑战,而且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的各种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环境问题更是牵动每一个国民的心。

那究其本质,除了经济基础,我们此刻还需要什么?答曰,思想建设!

思想的解放是制度革新的保障,较之于中国当代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上的新改革与思想上的新解放已经显得缓慢不堪,难以与其共进。那我们是否又应该如陈独秀先生所构想的一般,完全性地否定并破坏传统价值体系,用激烈、简单的手法去建立完全的西式的“自由,民主,博爱”的价值体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国情与历史传统,而每个时代的背景与形势也不会相同。完全西式的价值体系至于现今中国缺乏历史的传统,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同时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情需要,因此,建立并宣扬完全西化的价值体系并不利于中国的进步。回顾我们刚提到的现今挑战,我们此时需要的是一种适合我们民族现状的,能够将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激起众人爱国之情的足够优秀的统一的价值体系。这样的价值体系应该是积极深入的,将传统的价值观与共产主义价值观念有机结合,并不断改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所以它不应该是激进的,反而应该是温和与贴近现实的。只有构建并推广这样的价值体系,人们才会有思想上的觉悟,团结起来一起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自觉地去保卫我们的家园。

2、关于“政治的觉悟”的思考

“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面对麻木不仁的平民,陈独秀认为最后之觉悟其一为政治的觉悟,即每个国民都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与能力,争取并拥有参与的权利。同时,他也提出了对中国应建立之政体的自我思考:共和立宪制。

中国公民如今是否拥有政治之觉悟?公民政治的参与性究竟又达到哪一个地步?公民的参与又将对整个政治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呢?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 中国民众参与政治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选举,今日再观此言,初一看似乎无所改变,一些选举的结果与人民并不直接相关,而关注者也多为受教育之阶层。但是,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不得不说,中国公民当今的主人公意识却越发蓬勃,大量的网民涌入微博,关注政务新闻,发表独特见解,寻求政府帮助。所以说,不论是对于贪污高官无情的揭露、对现有政治体制的批判、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抱怨还是网络听证会中的积极参与、官员直通车时的献言献策都显示了当今中国公民在新媒体发展下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

但是,网络不应不受限制地传播各类信息,舆论环境仍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并使政府开辟更多地合理的参与途径,我相信中国公民政治之觉悟是能够进一步发展与普及的,再假以时日,随着物质基础的充足,政治绝不是少数精英团体的游戏而是能够更多的体现公民的意志。

总之,对于政治的觉悟,陈独秀先生认为,我们应该做到真正的民主,从国民自己的思想观念,再到国家的政治,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如今的中国,也应该如此,人民群众用心的去关心政治,用心的去了解政治,将国家放在自己的心里,去在乎,去审视。而我们的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权利交给人们,真真正正的去接受国民的建议,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们去做出正确的决定。

3、关于“伦理的觉悟”的思考

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别尊卑,明贵贱。但西方文明认为,人应该平等,“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强调自由与平等。这是中西文化与伦理差别最大的地方。陈独秀先生认为,如果我们在政治上要真正的做到立宪制,那么在伦理方面,就应该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和与民主。他也认为,中国当时近百年的探索,从学术到政治,都只是在简单的学习。而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思想与伦理没有变化。“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只有我们的思想改变了,才能改变我们的制度与社会。

我们现在的社会,高度开放与全球化,更应该注重中西方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对应西方的文化,我们用该带着公平与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不应该全盘接受,但是也不应该无视它的存在。现在,我们需要去解释西方的自由平等的概念,但是,也应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流传,应该是我们全人类的宝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古老的文明,一直在散发着它特有的神秘光芒,吸引这全世界的人们去探索的研究,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也用该从内心中去解释和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流传与发展,它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去选择的接受世界的各种文化与制度,也应该不停的反思我们现在的社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历史须臾百年,陈先生所说的理想却仍然只能是部分现实,不得不让人惊叹,思想启蒙与解放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停止敲打键盘,再次望向那一个个穿越百年的文字,仿佛听见陈独秀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呐喊。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断之曰为生而生。”

谨以此文自勉。

上一条:浅论魏晋文学
下一条:老狗巴子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