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观《四百击》有感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1/08 点击量:

影片《四百击》探讨了一个12岁男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安东尼处于成长的叛逆期,却没有生于良好的成长环境中。他面对着僵化保守的学校教育制度、四分五裂的家庭坏境和残酷冰冷的社会面相,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出路。他逃课,见到母亲和他人偷情,跟老师谎称母亲生病,谎言被揭穿后,他离家出走,彻夜不归,并为了归还偷走的打印机而被警察当场抓住,带去了少管中心,但他还是在大家不留神的时候逃走了,他一路奔跑,朝着大海的方向。

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它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然而看了电影之后,我不明白这部呈述一个少年生活琐事的电影为何取名为《四百击》。上网查了才发现“四百击”原来是法语中一个固定的短语,其意思就是把不听话的孩子打上400下,以便他能变成好孩子。这与中国的“棒棍出孝子”基本上一模一样。这部电影的片名有时也被译为“胡作非为”,如果说“四百击”就是挨揍本身,那么,“胡作非为”就是挨揍的原因了。

在这部电影中,小主人安东尼·达尼万不好好听课,在课堂上传阅美女图片,在墙上涂抹咒骂老师的坏话……总之,他不讨人喜欢,这使得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只会说谎,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他偷了他父亲单位的打字机,没有卖掉,反而被抓获,于是被送到少管所。根据社会学家的调查分析,因为缺乏关心和爱,小孩子常常借助这些所谓的“胡作非为”来释放内在的天真,来表达无声的反抗,然而等待他却也常常不是关心和爱的出现,而是“棒棍”的“四百击”,是布满铁丝网的少管所。《四百击》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控诉。

十二岁的安东尼,是一个眼神清澈、内心温柔的少年。但他私生子的身份、母亲与继父的冷漠,学校老师的排斥,一并把他推到了叛逆的路上。其实有时候我倒也不觉得他叛逆,反而觉得他很乖巧,在家里面母亲无缘无故的冲他吼,还常常指使他做一些杂务或跑跑腿,而他从来都是听母亲的话去做那些似乎就该他做的事情。影片中暴露出来的是父母以及学校老师的种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在母亲看来,“他总是撒谎”,这样的标签导致了后来安东尼在回答心理学家问题的时候说出了这样的话,“他们总认为我撒谎,就算我说的是真话他们也不信,所以我喜欢撒谎。”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就是 “标签效应”。而继父,因为他犯了错,一气之下跑到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扇了他一记耳光。而在学校,很明显,老师仍处于权威地位,并认为孩子犯了错但没有挨父母打,那么父母就太不负责任了。这些情况也就映证了片名的含义了。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是孩子的教育者,而教育者和孩子的最佳关系应该是融洽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不是权威与弱者的关系。传统上,由于等级观念的存在,父母与老师的权威性总是存在的,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棒棍出孝子” 并不一定是对的。前几年也出现了中国“狼爸”和“虎妈”,两人的做法如出一辙,是对孩子一种强悍的管制,假如他们都那样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那么孩子一定是有问题的,即使学习成绩好,心理也不会健康。有些教育伤害不会一下子显现,但伤害就是伤害,它一定会隐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北大也有跳楼自杀的,还比如一些人身上发生的偏执人格、抑郁症等,很多都和童年所受的强权教育有关。孩子倘若没有幸福的童年,就难有幸福的人生。自己是主,孩子是民——有这样的爸妈,注定没有幸福的童年。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就很难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因为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其可怕之处在于:孩子们可能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去除头脑里的“臣民”意识,认同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明白民主、自由这样基本的现代价值的重要性并维护它,具备公民意识和品格,成为国家公民。

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父母发道德观念等等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极大影响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认同和模仿对象,孩子常会以观察学习的方式受到父母的影响。影片中的父母就没有做出很好的榜样,母亲抽烟,这让才12岁的安东尼也学会了抽烟;母亲偷情被安东尼撞见了,希望儿子可以保守秘密不跟爸爸说,于是孩子也便会向老师撒谎说没上学是因为母亲病了。母亲口口声声说着“他总是撒谎”,却不曾发现,自己也在教着孩子撒谎……

影片的最后,安东尼挣脱了少管所的铁丝网,跑出来了。世界那么大,海那么宽,他跑得辛苦而执着,但是,安东尼可以去哪里呢?
上一条:从心理角度看麦考利•卡尔的堕落
下一条:《周易》大道,唯变不变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