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0年12月4日-6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州大学主办,广州市社会心理学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与行为健康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城雅乐轩大酒店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生死学、生命教育、医学、哲学、伦理学、殡葬学等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健康中国与灾疫中的生死学”话题。大会得到了上海市殡葬文化研究所、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南方都市报对5日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进行了网络直播,累计观看次数达到6万多。
大会特邀嘉宾与报告主题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5日上午8:30,会议开幕式在广州大学城雅乐轩酒店二楼策略2会议室举行。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冉杰教授主持开幕式,冉教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主题以及参会专家,表达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以及参会者到来的感谢之情。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明星教授,广州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市社科社团党委副书记陆璐分别为本次大会致开幕词,并对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陆璐部长讲话
广州大学知名生死学专家胡宜安教授作为最早在国内大学开设“生死学”课程的老师,做了《生死共同体、生命间性、与生死智慧——灾疫中的生死学启示》的主题报告并给大家很大启发。华中师范大学知名死亡哲学研究专家杨足仪教授,从哲学角度做了《灾疫下的生死学反思——基于武汉疫情下民众的生死学图景》的演讲并与大家对死亡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系主任安友仲教授以《临床医疗的作用与困惑》为题发表演讲并提出,生命只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应该惧怕死亡,同时强调当下应将中西医,也就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不应该割裂开来,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北京大学医学部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教授从殡丧的角度出发,以《医学与殡葬的交集与交流》为题发表演讲,提出应实现救疗关怀与丧葬关怀一体化。北京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教授以《医生眼中的影视艺术与生死》为题发表演讲,并在演讲中提到了“安宁疗护”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临终病人的状态可以总结为“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由于孝道等文化的影响,导致很多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病人生命特征的过度医疗现象,即浪费医疗资源,家人增加经济负担,病人也没有生命质量与尊严可言。因此,我们应将科技和人文相结合,学会赋予人生意义,推广安宁疗护的理念,让逝者能够真正做到“善终”。此外,他还特别提到针对儿童的安宁疗护,教父母如何送走孩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父母心中的巨大痛苦。中山大学知名人类学家程瑜教授从人类学角度,以《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人死亡观之嬗变》为题发表演讲,为我们解析生死教育,其认为社会需要一种“good death”的教育与关怀,即我们所说的“善终”,这是人类的普遍利益诉求,更是人类苦痛的终极关怀。除此之外,资深出版人、北京大学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杨书澜女士为大会发来视频祝词,祝贺研讨会顺利召开,并呼吁全社会关注生死问题,推动生死学研究与出版,推进国内生死教育的普及工作。
安友仲教授发言
王一方教授发言
路桂军教授发言
程瑜教授发言
5日下午至6日上午的演讲围绕“生死相依——灾疫中共渡时艰与健康家园重建”、“向死而生——直面与超越死亡”的主题展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丽虹教授从死亡教育的渊源和作用中引出当前如何在大、中、小学推进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话题,为缓解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的工作视角;澳门学者朱明霞教授说到,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爱的教育,也将这种教育称为“第三种爱”,生死教育更是需要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除此之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在现场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热烈的讨论。
刘丽虹教授发言
朱明霞教授发言
问题探讨与交流
本次会议同期举行了第二期中国当代生死教育研修班,大会主办方结合生死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及报名学员的实际情况与个人愿望,设计了封闭式小班授课课程,以及主题演讲与论坛选修环节,为一线医护人员、生死教育工作者、社工、心理咨询师等提供最迫切的生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
研修班合影
6日中午研讨会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闭幕式以及开班结业仪式,主办方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丽虹教授就这次会议做了总结,研讨会顺利结束。本次大会是继清华大学会议、广州大学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会议、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之后的第五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全面关注灾疫中民众的行为与死亡心态、临终关怀与死亡质量、生命危机与疫后重建等内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生命意义、死亡价值、生死教育等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为提升了民众对生死学的认知,化解生死焦虑提供了新方法,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