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25日至26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能力建设项目”第二次工作坊在兰州大学举行。本次工作坊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联合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承办,主题为“DSW核心课程设计与教学”,通过高水平的主题报告、深度研讨和专家互动,为参与项目的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培养单位教师搭建了重要的学术交流与能力提升平台。

合影
本次工作坊汇聚了国内外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与骨干力量,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兰州,我院副院长陈胜代表学校参加了本次工作坊。授课专家包括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IASSW)主席、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社会工作与犯罪学系主任Antoinette Lombard教授,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前主席阮曾媛琪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凤芝教授,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古学斌教授,纽约市立大学Irwin Epstein教授,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和大学中心社会福利博士项目执行主任Barbra Teater教授,东海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笃强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资深研究员何国良教授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刘能教授及多位教指委委员,和全国已获批申请社会工作专业博士项目的DSW负责人及核心骨干教师参与了研讨。

沙勇忠致辞

马凤芝致辞

陈声柏主持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主持,沙勇忠与马凤芝分别在仪式上致辞。沙勇忠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此次工作坊直指社会工作专业博士(DSW)教育的核心命题,既是对国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的躬身实践,也是对社会工作学科纵深发展的时代应答,期待海内外专家深入研讨,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课程创新与实践智慧提升。马凤芝对国内外专家的深度参与和大力支持致以感谢,她表示,构建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体系,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迫切需求,是培养能够担当时代使命的高层次应用型社工人才的重要举措,期待各方携手共同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培养标准与模式,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古学斌
专家讲座环节由古学斌主持。古学斌对第二次工作坊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对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知识的认识论课程大纲进行了阐述。

阮曾媛琪
与会专家对第一次工作坊的作业进行了总结反馈。阮曾媛琪、马凤芝、Antoinette Lombard、古学斌等教授参与了反馈环节。阮曾媛琪深入阐释了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础理念与核心原则,为构建扎实有效的教育体系提供了专业指引,她把DSW的培养比喻为建立一个灯塔,在灯塔上点燃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去发光发热影响更多的人。

王笃强
工作坊紧密围绕DSW核心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践展开深度研讨。王笃强系统阐释了“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论”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教学方法,他深入剖析了该课程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构建,具体探讨了有效的教学实施路径。

Barbra Teater

何国良
Barbra Teater和何国良分别从不同维度切入,探讨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分享了国际前沿视角与本土实践经验,全面展现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课程建设的多元路径。Barbra Teater带领大家界定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定义和核心特征、与其他类型研究的区别,讲述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协作性与方法,以及如何识别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并与之互动、合作,结合案例解析了教学实施策略,探讨了如何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融入本地具体实际。何国良剖析了知识的定义、社会工作实践生产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社会实践研究的四种可能形式,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者从自己的实践场域生产知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知识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Irwin Epstein作为Barbra Teater演讲部分的回应专家,在线上参与了回应环节,提供了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专业点评与反馈,围绕他提出的实践研究方法---临床数据挖掘等方面引导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促进了跨地域的学术对话。他表示,期待中国DSW教育能够在社会工作实务与研究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双向互动机制:既推动研究成果应用于实务工作,又促进实务经验转化为研究课题。
期间,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工作坊主讲内容,就DSW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议题、挑战与创新方向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我院副院长陈胜表示,通过本次工作坊进一步促进了我校与全国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推动我院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学院社会工作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