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教学实践周】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社会工作与本土创新”专题实践活动
编辑:陈美招、陈胜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7/16 点击量:




711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大学城校区MPA第二会议室举办“社会工作与本土创新”专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特邀香港资深注册社工、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监罗观翠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作为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领军人物,罗教授结合多年实务经验,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社工实践和学术分享。学院院长涂斌、副院长陈胜、社会工作系主任陈美招、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徐盈艳和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实践周活动。活动由涂斌教授主持。

罗观翠教授以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开始生动阐述了本土创新的重要性。她回顾了1971年刚入行时香港社工“一分钱拨款都没有”的艰难处境,对比今日香港政府每年数百亿的社会服务投入,强调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社会认同。在分享内地社会工作发展时,罗观翠教授特别提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援助经历。“我们和灾民同吃同住在帐篷里,没水没电,慢慢帮助他们从灾难中走出来,”罗观翠教授回忆道,“这种真正帮助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满足感是做社工最珍贵的体验,也始终支撑许多社工坚守一线。”


针对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罗观翠教授特别强调:“我们面对的是人的问题,需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沟通。”她举例说,“在处理青少年问题时,不能只是每天聊天,而要结合学校、家庭等多方力量。社工应该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找到最适合的介入方式。”

在提问互动环节,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学生提出政府购买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但资金压缩”的现实困境。罗观翠教授分享了通过公益筹款和社会动员来拓展资源的经验。“筹款不仅是获取资金,更是让社会各界关注社会议题以及认识社工价值的过程,”她强调。


实践分享的最后,罗观翠教授勉励在场师生:“社会工作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她以自己半个世纪的从业经历为例,说明社会工作者既要保持专业定力,又要具备创新智慧。相信在这样的指引下,社工学子定能在服务民生的路上勇毅前行,续写新的可能。



上一条:【教学实践周】赵自更副主任医师应邀主讲“医务社工助力志愿服务的实践分享及困境分析”
下一条:【教学实践周】学院优秀毕业生返校开展“挑战杯”调研报告撰写专题讲座

手机版